第200章 舔狗三大(24)(2/2)
他的电影布局,从来都不是乱来的,奥运会以及国际上这些风云变幻,都与他心中布局有关。
接下来的两天。
沈善登难得的推掉了大部分工作,专心陪着父母在bj逛了逛。
故宫、长城、颐和园、纪念馆,走了一遍。
但爸妈显然不太适应这种密集的旅游和人山人海,何况还夹杂着大量兴奋的外国游客。
没两天就开始念叨着家里还有事,沈善登看出父母是真心待不惯,便不再强留,妥帖送二老上了回家的飞机。
看着飞机冲上云霄,沈善登心里暗想,还是有高铁好啊,又快又稳,爸妈坐着也舒服。
说起高铁,他想起就在八月一日,中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了,标志着中国迈入了高铁时代。
“该说不说,这一把跨越,确实牛。”
“真做到了市场换技术,上万亿的资金过手,能在刀刃上,不容易。”
周一,公司。
沈善登查看了《无人区》的进度,特别是服化道。
这些道具和原版不同,不仅是西部的粗糙,一些标识要有民国色彩,带有时空错乱感。
他,要玩一把大的。
下午,秘书提醒,今天导演班有堂课。
沈善登揉了揉眉心,表示知道了。
如果说他对制片人的要求是管理、定向,那么对于导演,沈善登则有着另一套标准。
在他心目中,登峰影业的导演,首先要会拍摄、懂创作。
这是基本功。
但同时,必须要有“民主精神”,不能太自我,不能搞“导演一言堂”。
相比于国内常见的导演中心制,登峰影业体系下的导演,权力无疑会受到更多制约。
导演主要负责拍摄阶段的事务,而制片人则有权贯穿前期策划、中期拍摄、后期制作乃至宣发全过程。
导演的工作重心,更多的集中在拍摄中后期。
但是,沈善登也清楚,即便是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制,导演的作用依然至关重要。
而他旗下导演的权力远比好莱坞要大。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电影本身如果质量不过硬,宣发手段再高明也是空中楼阁。
宣发或许能有点石成金的奇迹,但更多时候,过度依赖宣发,往往与虚假宣传甚至诈骗营销只有一线之隔。
或许能骗观众进一次电影院,但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口碑的反噬,和市场的惩罚。
所以,导演的审美就很重要了。
决定了服化道的最终呈现,决定了镜头语言的设计和选择。
这些是构成电影质感的基石,是任何营销都无法替代的。
而沈善登最担心的,就是导演们“艺术上脑”,为了追求所谓的个人表达或者国际奖项,脱离了市场和观众。
因此,沈善登的导演课,主要是抓统一思想。
沈善登开门见山道:“欧洲三大,柏林、戛纳、威尼斯,本质上是什么?是受好莱坞工业实力和市场话语权深刻影响的秀场,而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纯粹艺术圣殿。”
他站在白板前,目光扫过下面坐着的几位年轻导演,语气极具穿透力。
“光说没用,我们看数据。这是从1980年到今年,2008年,最新一届柏林和戛纳的数据,威尼斯尚未举行。其他的,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
沈善登指了指投影,一边说,一边在白板上写下关键数字。
“法国戛纳,跪得最早,历史传统了。”
“威尼斯呢?一看自家电影节人气不行,片子卖不动,立马全面转向,跪舔。去年来了一场全美班。”
“柏林嘛,也差不多。”
沈善登用红笔圈出几个关键奖项的数据。
“你们看,二十八届电影节下来,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影帝、影后这几个核心奖项,分配给美国电影的比例高得惊人。”
“平均下来,几乎每年,这三大电影节的四个重要奖项里,至少有一个是颁给美国的。这还不算那些有双重国籍身份的影人。”
“威尼斯和戛纳不相上下,柏林少一点,但也远超其他任何国家。”
沈善登用详实的数据,讲着务虚的课。
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给这些年轻导演提前打疫苗。
就像格鲁吉亚,吃过亏才会眼神清澈。
会场一片寂静,只有纸张翻动和笔尖记录的沙沙声。
包括吴京在内的年轻的导演们,看着白板上那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脸上的表情各异,有震惊,有沉思,有恍然。(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