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封“神”!(33)(1/2)
支持的开始反对,反对的开始支持。
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都在骂陆钏。
只因小津安二郎的回忆录和日记被扒出来了。
“看到这样的中国兵,一点也没有把他们当做敌人。他们是无处不在的虫子。我开始不承认人的价值,他们只不过是物件,不管怎么射击,都显得心平气和。”
“砍人也和古装片一模一样。一砍下去,那人一动不动,然后啊的一声倒下,戏剧正巧就是这么考虑的呀。我居然会想到这种事。”
“一个中国老太来到部队长面前,说‘我女儿被你的部下强奸了’。部队长‘拿证据来’,老太拿出一块布来。(全体集合)部队长把全体集合起来,拿出这块布来,说‘有谁记得这块布吗’‘没有’,下一个,‘没有’,他一个一个问下去。问完最后一个后,静静地走向老太,说‘你已经看到,这个部队里没有’,老太点头。突然,部队长拔刀砍死了老太,平静地擦刀后把刀收人刀鞘。全体解散。”
“从安义到奉新的途中,在通向靖安的三岔路口,残敌与当地人陈尸路上。在这个当地人身边,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在玩弄干面包袋。眼睑上有血淌下,凝结在脸颊上,他根本无所知觉,哭哭停停.绑带裹着的大脚一脚踏上去就会成为粉齑的婴儿,他在队列中顽耍,菜正好做了背景,成为电影的画面不过这可不是构思出来的”
“今天南京城外有了慰安所、生意非常兴隆,一开门就轮到本队。发给慰安券两张、星秘膏、橡胶若干,半岛人三,中国人十二”
“我们的行军路线从上海到大场镇,苏州河之战后又辗转镇江、滁县、定远,在这里警备并参加徐州会战,之后绕过宿县、蚌埠、南京、安庆、大别山到信阳,再从汉口转向北方,最后从玉城折回到南昌,全程一千五六百里。”
这些言论都是出自小津安二郎的回忆录和日记。
侵华日军毒气部队军官,在长江洒过毒气,参加过淞沪会战,参加过南京战役和南京大屠杀
恶灌满盈,乃至后来一直没有哪怕丝毫反思忏悔。
电影和历史交互,角川就和现实中的本子一样,没有变过。
一衣带水,不共戴天!
了解的越多,观众越是咬牙切齿。
“陆钏该死!”
一直窥屏的本子,首先察觉到不对劲。
起初,他们为电影“洗白”角川,弱化中方叙事而欣喜。
但很快,一些敏锐的本子评论者,和外务省相关人士品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中国观众那排山倒海的愤怒被翻译、分析后,他们才猛然惊觉。
这部电影非但没有如它们预期的那样洗白它们的历史,解构中国的苦难,反而以一种更深刻的方式,凝聚了共识!
《朝日新闻》旗下的一家智库发布内部评估报告指出。
“《南京》看似给予了角川‘生路’和‘救赎’,但在中国观众的解读中,这个角色成为了‘虚伪’、‘懦弱’和‘逃避历史责任’的典型。”
“其拿起摄影机的行为,被普遍视为一种更高级的,试图用艺术粉饰罪恶的‘无耻’。这反而强化了中国年轻一代对本子‘知小礼而无大义’的负面印象。其长期文化影响,非常恶劣,弊大于利。”
紧接着。
在本子小规模上映,本就没几个银幕的《南京》,悄无声息的下架消失。
别问,问就是播放故障,电影院失火、断电。
总之读空气读去吧!
本子主流媒体的调门开始发生变化,从最初的赞扬转为谨慎的质疑,甚至出现了批评的声音,认为陆钏的处理“过于理想化”,“未能准确把握历史问题的复杂性”。
善于读空气的本子网友,也开始批评。
几乎在同一时间,外务省也在行动。
舆论风暴白热化之际,老胡出来说话了,开始左右横推,各打五十大板。
他一方面呼吁民众走出“历史仇恨”,另一方面又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本子方面从未进行真正深刻的反思和道歉”。
这种试图平衡双方的说法,引发众怒,非但未能引导舆论,反而成了双方共同的靶子。
当然,让外务省破防的是,张明远、宋词等吃大漂亮狗粮,或者自带狗粮的的公殖,则是火上浇油。
张明远等人气的要死。
他们不读风向!
也不管本子死活!
对于观众的觉醒极为愤怒!
“要把作品和作者分开来看!”
“人家西方也可以支持歌颂小胡子和辣脆,这不是在为他们招魂,也并不赞同他的思想,只是单纯欣赏小胡子在美术和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
“要把作品和作者分开来看,要把作品和作者的观点立场、人品私德分开来看。”
然而越是这样的观点,激起的讨论越多。
有些东西,上不了称,见光就要死。
直接有留学生辟谣。
“在德国哪怕只是无意在公开场合说了《我的奋斗》里的原文段落,也是犯法的。”
也有文艺圈深度解读电影。
这些人本来和陆钏都不是一路的。
“你们真以为陆钏是在致敬小津?仔细看看角川拿起摄影机后那虚伪又带着一丝自我感动的表情吧!”
“这哪里是致敬?这分明是揭露!是在暗示本子人,其看似平和的艺术背后,也隐藏着对战争责任的集体沉默与逃避!陆钏这刀,插得太深了!”
贾章科等人回过神来,纷纷脱口大骂陆钏。
重新审视影片细节,越看越觉得心惊肉跳。
如果这不是致敬,而是最高级的批判和嘲讽,那他们之前的追捧,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