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案结未平,革弊攻坚(2/2)
叶向高站在一旁,脸色依旧难看。
他看着案上堆迭的供词,心里清楚,方从哲的提议虽暂时保住了满朝官员,却也将难题抛给了陛下。
到底是“彻查到底,清洗官场”,还是“只惩首恶,安抚众人”?
前者会动摇朝堂根基,后者则可能让那些暗中反对新政的官员心存侥幸。
方从哲终是将目光投向了坐在侧首的魏朝。
叶向高的脸色比宣纸还白,虽说他收的钱是潜规则,是“人情往来”,可这数额摆出来,终究难脱“利益输送”的嫌疑。
他顺着方从哲的目光看向魏朝,眼神里藏着几分急切与求助:
司礼监掌印太监久在陛下身边,最懂圣意,此番被派遣到此处来盯着此案,想必也是知晓陛下想法的。
此刻唯有他的话,能定下心神。
“魏掌印久伴陛下左右,深知圣心。”
方从哲放下供词,语气带着几分试探,
“如今供词牵扯甚广,连阁臣都被波及,不知……陛下对此可有明示?”
魏朝斜倚在圈椅上,玄色蟒纹宦官袍的下摆随意搭在脚边,手里端着一盏刚续的雨前龙井,茶盖轻轻刮着水面的浮沫,动作不紧不慢,仿佛公堂里的紧张气氛与他无关。
他抬眼扫过方、叶二人紧绷的神色,嘴角勾起一抹淡笑。
“咱家来时,陛下特意吩咐过。三法司审案,无需在细枝末节上纠缠。”
他顿了顿,将茶盏递到唇边,浅啜一口,才继续说道:
“那些被钱谦益攀咬的官员,若是只沾了点‘人情往来’的边,没参与谋逆、没煽动民变,便暂记一过,以观后效。
陛下要的是斩草除根,不是把朝堂搅得鸡飞狗跳。”
这话像一阵春风,瞬间吹散了方从哲与叶向高心头的焦虑。
叶向高悄悄抚了抚胸口,紧绷的肩膀终于放松了几分。
陛下终究是顾全大局的,没因钱谦益的疯狗乱咬就掀起大清洗。
京官俸禄低,且北京物价放假腾贵,连养家都难,若真要追究“冰敬”“炭敬”,满朝文武怕是没几个能站得直的。
方从哲也松了口气,他刚要开口附和,却见魏朝放下茶盏,眼神陡然沉了下来,语气也比之前重了几分:
“不过,陛下也说了,首恶必须严惩。
钱谦益、周起元这些挑头谋逆、私通乱党的,不仅要明正典刑,还要把他们的罪行写成布告,贴遍南北两京、十三省,让天下人都看看,谋逆者是什么下场!”
“至于那些‘冰敬’‘炭敬’,陛下虽暂不追究,却已让文书房把每个人的名字、数额都记下来了。
往后谁再敢借‘人情往来’的由头,行利益输送之实,不管是六部堂官还是内阁阁臣,定斩不饶!”
“轰!”
这话像一颗炸雷,让刚放松下来的方从哲与叶向高瞬间僵住。
叶向高握着笏板的手又开始发抖,这次却不是因为焦虑,而是因为敬畏。
陛下看似放过了眼前的风波,实则是借着这桩案子,把官场里的“潜规则”摆到了明面上,还悄悄记下了每个人的“把柄”。
往后谁再敢伸手,怕是一抓一个准。
方从哲也愣了片刻,随即反应过来。
陛下这是“恩威并施”。
既没把事情做绝,保住了朝堂的稳定,又敲打了所有官员,让他们不敢再肆意妄为。
他心惊如斯,却也没忘了拍皇帝的马屁。
“陛下圣明!臣等明白了,定当依圣意行事,只抓首恶,不蔓及无辜。”
有了魏朝的明确表态,公堂里的审案节奏瞬间快了起来。
书吏们不再纠结于供词里的“炭敬数额”,而是专注于筛选谋逆案的核心人员。
钱谦益、周起元等直接煽动民变、策划逼宫的,被列为“首恶”。
那些只是收了“冰敬”、没参与谋逆的官员,则被记在另一本册子上,标注“暂记过,观后效”。
只是,誊抄名单时,连最资深的书吏都忍不住手颤。
一旦名字被记在那里,往后官员升迁、调补,都要先过一遍“旧账”。
今日的“暂不追究”,未必不是日后的“秋后算账”,谁也不敢赌陛下会不会哪天翻起这本册子。
方从哲、叶向高等人在查案,夙兴夜寐。
而在紫禁城中的大明皇帝朱由校,总算是有片刻闲暇了。
初冬的西苑内教场,寒风卷着枯草碎屑在青砖地上打旋,阳光透过稀疏的杨树枝桠,洒下斑驳的金影。
往日里操练勋贵营的校场此刻难得清净,只余下几队锦衣卫校尉在远处巡逻。
朱由校踏着靴底的薄霜走进场中,玄色龙纹常服的下摆被风掀起,露出腰间悬挂的玉柄弯刀,倒少了几分帝王的雍容,多了些少年人的英气。
“陛下,暖身的茶汤备好了。”
内侍捧着鎏金暖炉上前,却被朱由校摆了摆手推开。
他活动了一下手腕,指节发出轻微的脆响,嘴角勾起一抹淡笑。
自穿越而来,他便没敢懈怠身子,毕竟天启皇帝原身的孱弱,可不是假的。
他可不想英年早逝,因此,有个健康的身体,那是必须的。
伴着寒风,朱由校缓缓起势。
先是“虎戏”,屈膝俯身时脊背如猛虎探爪,双臂展开似要揽住寒风。
再是“鹿戏”,提腿伸颈间姿态舒展,仿佛在林间踏雪而行。
“熊戏”的沉稳、“猿戏”的灵动、“鸟戏”的轻盈,一套下来,他额角已渗出细汗,原本因连日批阅奏疏而紧绷的肩背,竟松快了不少。
紧接着换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时双臂直上云端,“左右开弓似射雕”时眼神锐利如箭,每一式都打得扎实,连一旁伺候的御马监太监方正化都看呆了。
陛下的这些武学招式,比之之前,又有不少精进啊。
打完五禽戏与八段锦之后,朱由校抹了把汗,声音里带着几分畅快。
“御马牵来。”
不多时,一匹通体雪白的宝马被牵到面前,马鬃打理得油亮,马鞍上嵌着银丝龙纹,正是他常骑的“踏雪”。
朱由校翻身上马,动作利落,没有半分滞涩。
缰绳一紧,踏雪发出一声低嘶,四蹄刨了刨地面,随即撒开蹄子在场上奔驰起来。
寒风迎面扑来,卷起朱由校的衣袍,耳边只剩下马蹄踏地的“哒哒”声和风吹过耳际的“呼呼”响。
他伏在马背上,目光掠过场边的箭靶,掠过远处的宫墙,心底积压的政务烦忧,竟随着这奔驰一点点散去。
初冬的冷意透过衣料渗进来,却被体内的热气抵着,反倒生出一种通透的爽利。
踏雪跑了三圈,呼吸渐重,朱由校才勒紧缰绳,马儿打了个响鼻停下,喷出的白气在冷空里很快散了。
“取金弓来。”
朱由校翻身下马,接过内侍递来的牛角弓,弓弦上还缠着防滑的鹿皮。
他掂了掂弓的重量,走到五十步外的箭靶前站定。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左手持弓,右手勾弦,目光如炬,死死盯着靶心。
“咻”的一声,箭羽划破寒风,直直射向靶心。
虽没中十环,却也落在了九环之内。
“好!”
方正化忍不住低呼,却又赶紧捂住嘴。
朱由校却没在意,只笑着摇了摇头,又搭一箭。
这一次,他调整了呼吸,拉弓时手臂更稳,松开手指的瞬间,箭如流星般飞出,“噗”的一声钉在十环边缘。
接连射了十箭,竟有六箭落在九环以上,比起三个月前刚学射箭时的脱靶连连,已是天壤之别。
“罢了。”
朱由校放下弓,活动了一下发酸的手臂,额角的汗被风吹得有些凉。
“回东暖阁。”
这锻炼也锻炼了,汗也出了,就没有必要在此处吹冷风了。
把身体吹出病来,那就搞笑了。
很快,帝辇便起驾,回到了东暖阁中。
东暖阁里,地龙早已烧得滚烫,空气中弥漫着龙涎香与热茶的混合香气。
朱由校刚在御座上坐下,宫女便递上一杯温热的参茶,他抿了两口,暖意顺着喉咙滑下去,驱散了身上的寒气。
还没歇够半盏茶的功夫,门外便传来魏朝的脚步声。
“奴婢魏朝,叩见陛下。”
魏朝躬身进门,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账册,正是今日三司会审的进度记录。
他走到案前,将账册摊开,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清晰:
“回陛下,今日大理寺审了钱谦益的同党,那厮熬不住刑,招认了去年江南士绅给周起元送了十万两银子,用来疏通关节阻挠清丈。
还有沈飗,供出曾收过松江布商的‘节敬’三万两,不过没参与谋逆……”
魏朝事无巨细,把审案的供词、涉及的官员名单,连书吏誊抄时手颤的细节都提了,最后才说到钱谦益的攀咬:
“那钱谦益见大势已去,还想拉更多人下水,连史继楷十年前收的‘冰敬’都翻了出来,不过方阁老和叶阁老都按陛下的意思,没在这上面纠缠。”
朱由校目光落在账册上“周起元”的名字上,若有所思:
“现在看来,案子的核心都差不多了,能结案了吗?”
魏朝连忙摇头,语气带着几分谨慎:
“回陛下,还得等些时日。
江南那边,周起元躲在应天的私宅里,袁可立的人正在围堵,还没擒拿到京。
还有几个江南州府的官员,带着家眷往浙东逃,锦衣卫的番子还在追……得等这些人都押回来,录了供词,才能彻底结案。”
朱由校点了点头。
“江南的乱局不能再拖了。告诉袁可立,既然该抓的首恶都圈出来了,就速速平定民乱,别让那些乱民再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还有,平乱的时候,那些藏在官府里的蛀虫。
比如私通士绅、克扣赈灾粮的,也一并处理了,别留隐患,省得日后再出幺蛾子。”
魏朝心里一凛,瞬间明白了皇帝的意思。陛下要的不只是平定表面的乱,还要借着平乱,把江南官场里的“根”也清干净。
他连忙躬身应道:
“奴婢明白!这就传旨给袁可立,
让他务必查清查实,不留一个蛀虫!”
朱由校挥了挥手,让魏朝退下。
暖阁里又恢复了安静。
他端起参茶,望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嘴角勾起一抹淡笑。
江南的案子快结了,官场的潜规则敲打过了。
接下来,便是盐税、便是养廉银、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改革了。
这些
才是会真正触及帝国根本的改革。
而它的难度,自然也可想而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