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深蓝序曲(1/2)
1973年深秋,渤海湾的海风裹挟著咸涩的潮气拍打著舰载机试验场的防波堤。
肖镇裹紧军大衣,在萤光屏前仔细比对j18b舰载机疲劳测试的最终数据。
仪表上跳动的曲线显示,经过连续3000小时模擬著舰衝击后,机翼摺叠机构的金属疲劳度仍控制在安全閾值內。
“肖总,巴西传来消息!”技术员衝进监控室,手中的电报纸被海风掀起边角,
“我们的培训团队提前掌握了航母甲板调度技术,预计明年就能回国!”
肖镇的瞳孔微微收缩。这个比预期快半年的消息,既是喜讯也是挑战——意味著舰载机必须在更短时间內完成全系统適配。
他立刻拨通白市驛基地电话:“通知颂文团队,航电系统的电磁兼容测试必须提速。
另外,让冰城工大的兰教授带著武器系统模型,明天飞盛京。”
次日清晨,盛京601所的停机坪上,一架运 - 8运输机缓缓降落。
刘光福抱著沉重的弹药掛载模型走下舷梯,冻得通红的脸上却洋溢著兴奋。
过去一年,他在肖镇的指导下,参与设计的新型空空飞弹发射架已完成五次风洞测试。
“光福,这次要验证武器系统与航电的交联响应。”肖镇在实验室里展开航母甲板布局图,“巴西的训练数据显示,未来实战中舰载机需要在60秒內完成弹药切换。
你们设计的掛架必须实现零延迟响应。”刘光福用力点头,眼神坚定:“肖总,我们一定完成任务!”
隨后,眾人便投入到紧张的验证工作中。
实验室里,仪器闪烁,数据纷飞,大家爭分夺秒地进行各项测试。
然而,在进行到交联响应测试的关键阶段,却出现了意外状况。
航电系统与武器掛架之间的信號传输出现延迟,无法实现零延迟响应。
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起来,肖镇皱紧眉头,仔细查看各项数据。
他组织团队成员一起分析问题,经过几个小时的头脑风暴,终於发现是航电系统的一个程序代码存在漏洞。
肖镇迅速指导技术人员修改代码,重新进行测试。
当看到屏幕上显示信號传输实现零延迟时,实验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
肖镇长舒一口气,他知道,距离舰载机全系统適配成功又近了一步。
接下来,他们还要面对更多的挑战,但他有信心带领团队攻克所有难关。
与此同时,602所的工程师们正在攻克另一个难关。
航电实验室里,陈工將最新版金陵卉雷达接入模擬系统,屏幕上却突然爆出刺目的雪干扰。
“肖总,新型复合材料机身產生的静电场,严重影响雷达信號!”
肖镇盯著示波器上紊乱的波形,突然想起在青海湖试验时遇到的类似问题。
“试试在机身蒙皮內嵌入导电纤维网格,就像我们处理高温区域热胀冷缩那样!”
他抓起粉笔在黑板上画出结构示意图,“再把雷达的工作频段微调0.3ghz,避开材料的谐振频率。”
三天三夜的连续攻关后,改进版雷达终於在全频段干扰环境下实现稳定探测。
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当掛载四枚飞弹进行大过载机动时,飞控系统出现指令延迟。
这意味著在实战中,战机可能无法及时响应飞行员的规避动作。
“把武器重量参数直接写入飞控底层代码!”肖镇在深夜的会议室里拍板,
“同时增加惯性导航系统的冗余备份,就算雷达被干扰,也要保证武器精准投放!”
1974年春,第一支完整配置的舰载机编队在青海湖试验场集结。
六架j18b整齐排列在模擬甲板上,机翼摺叠处的新型液压装置在阳光下泛著冷光。
试飞员李阳坐在座舱內,仔细检查著与巴西培训数据同步更新的仪錶盘。
“各单位注意,模擬实战演练开始!”隨著肖镇的指令,战机依次弹射升空。
在电子干扰机製造的复杂电磁环境中,j18b编队灵活变换阵型,新型雷达准確捕捉到百公里外的模擬敌机。
“目標锁定!”李阳按下发射按钮,改进后的空空飞弹拖著尾焰直扑目標。
就在此时,模擬航母突然发出警报——“左舷发现敌方潜艇,立即执行反潜任务!”
编队迅速调整战术,掛载声吶浮標的战机脱离编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