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全面开战(三)求月票(1/2)
第73章 全面开战(三)求月票
王安石一连五天都没去上朝,躲过了御史台最猛烈的一波火力。
他是能躲,可他的乡党不行,
吕惠卿携手司马光,专门成立了两个稽查单位,清查王党成员过去十年的政绩考评以及升迁手续。
一片又一片的江南三路官员在袁豪中倒下。
很多人,已经开始掛印辞官,乘船南下。少数还抱有希望,来相府求告,也被王雾给走。
老王头上敷著毛巾,长唉短嘆,提起笔,半天却写不了一个字。
才不到一旬的时间,他鬢边的白髮,已经快盖住了黑色。
墙外传来一阵阵歌声,似乎带有一些哀怨悽苦之色,他叫来夫人询问,夫人又叫下人去打探。
声音离得有些远,大概是因为朝廷把他家附近设成了禁区,老百姓不能靠近的缘故。
过了一会,下人回报。
是一条街之外,司马康组织了一群閒汉在唱《石壕吏》。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司马康是在骂街啊,苏軾那边搞了个有宋以来的天字第一號大案,说是关联被告,还要起诉三司、政事堂和官家。
石壕吏,说的不就是王党,指的不就是自己么。
唉..:,可惜啊,现在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做多错多,动弹不得,如同被困在泥潭里的老牛。
五代十国之后,想当官,当四品以上的治世之臣,那就必须先当圣人。
谁让五代十国期间,满天下都是乱臣贼子呢。
不把自己收拾乾净,打扮清白,赵官家才不放心把一州一路的权力交给你。
顺著这条路,他走了三十年,靠著江南三路数万乡党的吹捧,坐上了大宋第一活圣人的宝座。
本以为靠此名望,高屋建领,挥斥天下,大业十年可成。
拜相才六个月啊,怎么就到了如此地步,成了天怒人怨的国贼。
是该离去了么,难道汴京官民的驱逐声势,还没有让自己看清局面么....
富弼的庄园里,李长安吃著瓜果,乘著凉风,一遍又一遍的演算著沈括给出来的答案,
虽然他还没有对外宣布恢復健康,重新公开活动,但对內已经逐步正常化了。
沈括还有些拘谨,啃著甜瓜的样子非常优雅。
苏迈跟个饿死鬼投胎似的,抓起来甜的就往嘴里送,也不怕死。
他身边的一个大孩子拿著手帕,像关怀智障一样,不时的帮他擦嘴擦手。
“你?....
李长安还是不敢置信,“你们为了测量声速,居然自己制定了一套时间单位,还重新校准了一尺的长度?”
他不理解,古人这么猛么?
沈括如今修成神光內敛,一副大师模样,再不是之前赶考那种要踏平东京文坛的架势。
“也参照了司天监的诸多量器和想法,至於时间刻度,我以滴漏两滴间隔,称为一个滴答。以苏迈拿回来的齿轮重新校准,將一个滴答分成百份,每份称为一秒。经过三千次测量取均值,如今就是这个速度。”
每滴答,声音在夏季的汴梁空中走一千二百三十六尺,又三寸六分。
经过李长安的主观判断,司天监的精密滴漏,差不多就是后世的一秒。
根据记忆,古代的铜壶滴漏,一刻钟接近十四分三十秒。司天监的一刻钟,水滴正好滴八百八十滴。
“实验数据可以復现么?”
沈括不是苏軾和钱韦明,听见生硬的造词,会张嘴回或者询问解释。
他很骄傲,直接用自己的大脑硬解。
实验,实证演算;数据,可整理成记录的档案;復现,重复出现。懂,不就是能不能別人也做出来么!
“其中三百次数据,正是司天监和工部同仁所测,结果相差无几!”
沈括除了用儿子沈塘的凑整法,也完善了李长安提供的齿轮计时器的精確计量法。
经过两者测量对比,声速確实就是如此,
“好,明日我稟明富相公,在南熏门城墙上为你嵌一块石碑。正式宣告,声速已经被我宋人第一个测出来啦。”
沈括不懂李长安为何如此兴奋,还要大费周章的立什么石碑。
他只是来要实验经费的,测量声速之后,他有了个新的目標,想开发出一系列用来测速的工具把天下所有的速度,包括光的速度,也重新勘定一遍。
做这些事没有產出,没有冤大头愿意出钱,他只能指望眼前这个“校长”。
听了沈括的要求,李长安大笔一挥,直接批了三千贯。
“回去组建一个研究所吧,再找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攀登科学的山峰。我再找人向朝廷申请,每年多追加三千贯的经费。以后好好研究,我一定让你当上科学界的圣人。”
圣人?
沈括晕晕乎乎的走了,能当圣人,还考个屁的科举,给帝王打工,能比直接探究万物至理还高贵么!
老子有如此天赋,要是蝇营狗苟当一小官,岂不是为天下笑。
沈括走后,李长安立即提笔作文,写了一篇《圣人真偽论》。
当然,仍旧是不文不白,文采欠佳,犹如开蒙不久的小童生。
不过他现在有秘书,富弼给的嫁妆里就有书办,叫过来重新润色就是了。
王安石,你要当圣人,那我就给你找七个八个的对手,验验你的成色。
熙寧二年七月初九,郑国公,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大宋首相富弼上奏:宋人沈括率先完成了对声音速度的精准测量,此为大宋为文明正统之显证,应昭告天下,传於邻邦小国,以为震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