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与皇帝的友谊(2/2)
虽然年轻,却已经是最接近前朝老臣的中坚力量。甚至,他本人也是在仁宗朝中举,做过英宗的官,还参与过宋朝版的“大礼议”之爭。
苏軾的言论,代表的並不是他自己,而是一派重要势力未来的態度。
“陛下肩担天下万民,不容有失,一切行止当以稳妥为要,大河这里有臣,有数万军民,必保大堤无恙。”
这不是赵想听的话,他轻轻的摇了摇头。
“此处安稳,可对岸呢,开封以下呢,滑县、濮阳、巨野呢?他们是不是大宋的子民,是不是朕的国民,是不是交了税、服了役,管朕叫天子的宋人?
“天下除了大河,还有多少江河湖海,每年有多少灾民?禁军涨到一百万,厢军涨到两百万,
可这是办法么?”
苏軾深吸一口气,他明白了,皇帝是被变法给愁出来的。
变法要开源节流,禁军和厢军耗费最多,是节流的首要目標。
可禁军和厢军制度,已经成了大宋救灾抚民的一项福利救济。裁退可以,人怎么办,去哪里生存?
將来呢,总要有一种替代办法,让朝廷能向灾民伸出援助之手。
否则,天下万民,为什么要认这个大宋,认这个赵家天子,认他这个从旁系过继来的靠祖母掌政的少年天子。
苏軾也没办法,大宋与之前的所有王朝都不同。
她是个偽装成大一统的十国联盟。
从尔朱荣传下来的根本之地,牙兵牙將、士族豪绅、巨商巨贾,这些是北方的原始合伙人。
南唐、蜀国、汉国、吴越、楚国、闽国、南平,这些是被武力征服后加入的小股东。
赵氏只不过是大周禁军推举出来的新代理人,他从来没有天命,更没有万世一系的本钱。
大宋就像个眾多山头会盟形成的山寨,大家坐地分赃,以天下为食,扮成一个正统皇朝来鱼肉百姓。
当然,这话是他好兄弟说的,只不过苏軾越来越认同而已。
蜀人热爱生活,是乐天主义的忠实信徒,对於爭霸和布武天下从来缺乏兴趣,是比扬州还日子人的日子人。
苏軾所在的蜀党以此为纲领,只求天下安稳,让蜀人能关上门自得其乐。
在遇到李长安之前,苏軾的人生梦想,就是復刻诗仙李白的一切。
诗篇传千古,四海皆宾朋。
拯救天下,不存在的。
然而李长安用一场场比试,一次次的行动,向他证明了,这世间没人比他更有才华,更能担负起拯救苍生的重任。
苏軾,是不该完全为自己而活的。
此刻,皇帝的问题,让他再次触动了心底的豪情壮志。
如果这世间非要选出一个人来拯救大宋,那就把这个任务交到自己肩上来吧,我苏軾扛得起!
“陛下,古人云治大国如烹小鲜。大宋积百年之弊,若一日而除,无异於鼎革天下,这代价施与何人?新党?旧党?还是无数吃糠咽菜、衣不蔽体、无法发声的百姓?
“臣劝陛下韜光养晦,培养羽翼,徐徐图之。以臣之年岁,尚谋划二十年之事,何况天子。臣之友长安曾言,这天下是旧党的,也是新党的,但终归所以,是属於年轻人的。
“眼下旧党无勇,新党无谋,一味拾前人牙惠,於根本无补。臣有一计,陛下何不建一阁院,
尽去磕绊,直选天下菁英入阁。十年之期,聚集二三百有志之士,以天子为党,力同心,革新天下!”
咔喀,轰隆隆隆.....
暴雨又一次隨狂风漫捲,把望楼吹的吱吖作响。
赵眼神炯炯,里面冒著光,燃著火,脸上有无限的欣喜。
“子瞻可愿助我?”
“惟愿天下太平昌盛,臣不惜此身!”
赵项没有让苏軾行礼,而是如市井伙伴那样,右手相握,两人互相揽背相撞。
“十年!”
“大宋永昌!”
赵项没有回宫,而是在此扎下大营,黄河水一日不退,他一日不进汴梁城,
传令给政事堂和枢密院,你们自己看著办吧!
有事找太皇太后,爷顛儿啦!
身边有三千禁军,还有开封府一整套编制,这可比在勤政殿表演孝子贤孙感觉好多了。
万年殿里,王雾跪在地上,一脸煞白,他没能说动新党成员。
王安石都下课了,韩絳才是相公,太皇太后才是大宋的主心骨,你小子让大家去隨王伴驾,是何居心?
他的心跟身上湿漉漉的外套一样冷。
附庸之徒,原来都是一群短视的蠢货,难怪父亲的新政推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