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文武才俊竞相投(2/2)
“敢问,诸位之主,是哪一路吊民伐罪的豪杰?”
周闻道的目光飞快扫过施耐庵与杨破浪,最终落在云身上。
云微不可察地点了下头,虬结的肌肉在粗布衣衫下隐隐贲张,此间就这两人算是“外人”,且皆不以武力见长。若有异动,云只手便可擒下,绝无走漏风声之虞。
周闻道会意,吐出两个字,声音低沉而谨慎。
“红旗。”
施耐庵闻言,眼中骤然迸发出异彩,脸上瞬间被巨大的欣喜笼罩,声音甚至带上了几分微颤:
“可是那正税免捐以解民困,破城不掠以安民心,市肆不易以稳商路,携民渡河以彰仁德,近来更大破董抟霄和彻里不,拯黎庶于水火的石景行石元帅?”
周闻道见施耐庵对元帅事迹竟如数家珍,心头掠过一丝警惕,但对方那发自肺腑的欣喜与推崇之情却做不得假。若非真心仰慕,焉能至此?忙不迭点头,应道:
“正是!”
施耐庵此行本欲游历大江南北,亲眼见证元廷根基腐朽之状,再决定是否投效明主反元。如今,明主麾下之人就在眼前,岂非天意?
他当即躬身长揖,言辞恳切:
“石元帅仁义之名,如雷贯耳!在下心向往之,久欲奔赴濠州,一睹尊颜。奈何道路梗阻,未能成行。今日得遇诸位,实乃天赐良机!万望周东家代为引荐!”
“哈哈哈,分内之事!”
周闻道朗声笑道,心中一块石头落地。
……
梁县。
放左君弼归去合肥后,石山并没有急着班师濠州,而是坐镇于此,全力梳理新得的梁县军政。
此地乃滁水源头,本来也算沃土。奈何近年来淮西水旱频仍,庐州路总管府为备灾备战,催科征粮如狼似虎。梁县毗邻合肥,首当其冲,早已是市井萧条,野有饿殍,民生凋敝至极。
红旗营大军围困梁县数日间,便有本县豪杰陆续来投。
今日,更有本地豪强吴复,引四十余剽悍庄客乡党,昂然投军。
石山有意提拔梁县人氏稳定局势,见这吴复身长六尺,姿容雄伟,顾盼间自有威仪,谈吐亦是不凡,便以“定合肥之策”相询,考校其才干。
吴复年少时即被乡里誉为“智勇俱全”,早年曾贩运土产往来于合肥、梁县、巢湖之间,对此间地理了如指掌。
又年方二十有一,正是锐意进取之龄,闻听元帅垂询,知是难得机遇,深吸一口气,眼中精光闪烁,侃侃而谈:
“元帅容禀!合肥坐拥淝水之便,周遭百里皆是膏腴之地,下游更有巢湖烟波浩渺,鱼盐丰饶,二者相辅相成,足可养兵数万。更兼其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实乃江淮重镇,强攻绝非上策。”
石山听其言,知其胸中确有韬略,不禁面露喜色:
“善!接着说!”
吴复尚不知左君弼“献城”内情,只觉元帅麾下英才济济,自己新来乍到,若无奇策,恐难出头。当下再无保留,将腹中韬略尽数道出:
“然则,元帅欲要控制制合肥,仅据梁县一隅,恐力有未逮。须得控扼巢湖,断其臂膀。欲控巢湖,则巢县乃必争之地。
此城扼守濡须水入巢湖之咽喉,元廷于此设闸屯兵,控遏水道,防的就是有人据湖为乱,威胁长江命脉!”
吴复之策,确为扼喉之论。
只可惜,时机不合适。
巢县地处彭祖家控制的无为州与含山县两地之间,位置非常敏感。
左君弼“献”合肥之举,就已经导致红旗营与彭祖家关系微妙,红旗营此时若抢占巢县,无异于捅了彭祖家的马蜂窝,必将强烈刺激合肥军与彭祖家,破坏三方联手抗元的脆弱局面。
况且,红旗营新经扩编,各部亟待整训融合,暂时亦不宜再盲目扩张,免得徒增负担。
石山心中计较已定,面上不动声色,嘉许道:
“吴兄弟果然见识不凡,我军新取梁县,正需你这样的豪杰多多相助。”
遂授其指挥使之职,命其协助邵荣镇守梁县。
定远军在此次整编中,正式纳入红旗营序列,获授“抚军卫”旗号
但郭兴、郭子兴两部精锐皆被抽调,补入镇朔卫和骁骑卫,又塞进来朱重八等部,并命邵荣移镇梁县,抚军卫战力短期内实则有所削弱。
梁县,是红旗营楔入庐州路的一枚关键棋子。
唯有在此地牢牢扎根,稳固如山,方能保持超然地位,有力牵制合肥军、彭祖家乃至元军三方。
石山战后亲驻梁县,正是要帮邵荣稳定局面,梳理军政,将梁县真正打造成楔入庐州的坚固据点。
吴复领命退下后,石山命亲兵取来这几日投军者名册,一页页仔细翻阅。
不多时,一行记录映入眼帘:
张德胜,梁县马家园村人。因官府催逼赋税过甚,家破人亡,遁入巢湖,渔猎为生,闻石元帅克复梁县,星夜返乡投军,并控诉本乡污吏谢五。
“传马家园村张德胜来见。”
张德胜孤身投军,无显贵引荐,又无特殊贡献,先前并未得见元帅。此刻忽闻传召,不免有些手足无措。进得厅来,见石山端坐,慌忙伏地大礼参拜,道:
“小人张德胜,叩见元帅!”
石山温言道:
“张兄弟请起。”
细看此人,皮肤黝黑发亮,身躯精瘦却异常矫健,指节粗大,行走间带着一股水腥气,确是常年在水上讨生活的汉子。
“今日喊你来,是想问问,你在巢湖之中,有多少信得过的兄弟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