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大不了再出一次血好了(2/2)
不过,杨三財不说,朱先安也不会问。
而且,他就是来买奴僕的。
他恨不得现在就买上奴僕,赶紧离开这是非之地。
略做回忆后,朱先安当即开口道:
“哥哥也知道,这世道也不太平,狗仗人势之辈不在少数。小弟出门在外,想要带些壮实的护卫。”
“除此之外,能拾掇家务的健妇、厨娘、洗衣烧水的丫鬟、算帐的管家帐房先生,小弟都要些。要个二十人左右,多上一些也无妨。”
朱先安说出了自己的要求。
杨三財眼中闪著精光,认真听著朱先安的要求,心中算计著今日这场算计中,自己的所得所失。
“对了,这些护卫和厨娘之类的,若有家小,小弟这边优先考虑,连带其家人,一併买下。能都市认字的最好。”
朱先安又补充了一句。
有恆產者有恆心,有家小者有掣肘。
这两个道理放在华夏大地上的汉民族百姓头上,是万世不移的道理。
秦汉之强军,都是良家子,后世军队同样也是如此。
这些良家子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极强,打得外族哭爹喊娘。
军队如此,护卫也是如此。
“兄弟且稍等,容哥哥给你挑些中意的。”
杨三財摩挲著粗糙的大指头,摊开一堆堆黄册子,快速挑选。
朱先安视力极好,哪怕只是扫一眼,就知道这些册子,全是人牙黄册。
里面记录著各个奴僕的基本信息,內容很详细。
姓名、年龄、籍贯、身高、相貌、因何自卖为奴、身上有无官司、可否识字、口齿是否清晰、有无残疾、牙齿是否残缺.....
其中记录之详细,看得朱先安惊嘆不已的同时,也唏嘘不已。
这是活生生的人吶,竟然像牲口一样,被如此糟践。
后世某些极个別群体,被看一眼就会爆炸,放在这里,怕是当场要粉身碎骨了。
人牙黄册里面的一笔一划,都是奴僕前半生悲惨生活的缩影。
而据杨三財炫耀所言,这样的人牙册子,他攒了一整间屋子。
朱先安和杨三財挑挑拣拣,商量著,用了大概半个时辰,才將中意的人手挑出来。
当然,这些人只是初步被挑出来的,后续是否要买,还要当面见过才是。
杨三財抿了口茶,拿著一枚红皮苹果,狠狠咬了一口,隨后衝著门外喊道:
“杨老头,来人。”
话语才落,守在外面的杨老头就弓著腰入了屋子。
“老爷。”
“去拿著这些册子,將这些人召集起来,就在后院空场上。”
“是,老爷。”
杨老头躬身退下,去召集人手了。
而杨三財嘴也没停下,他衝著朱先安说道:“兄弟,哥哥给你交个底,你可千万记住嘍。”
“我们这些没有功名在身的人,出门在外,可要低调行事,万万不能得罪不该惹的人。”
朱先安侧耳倾听,好半响后,面露感激之色。
“多谢哥哥解惑。”
杨三財笑著应下了朱先安的感激,心中得意。
他不再说话,给时间让朱兄弟消化他告知的內容。
这些事关奴僕的经验,一般人哪怕吃够了苦头,可能都反应不过来。
朱先安闭眼沉思,仔细回忆著杨三財说的每一句话。
这些经验,不仅仅关乎著他的生死安全,也关乎著他手下奴僕的生死和去留。
在民生方面,当今圣上极度重视贫苦百姓。
在起义后,朱元璋每打下一座城池,只要有机会,他会亲手写下黄册,並將將其交到百姓手里。
攻破城池后,外族官员和外族乡绅家被清算后,他们豢养的大批奴僕,会被朱元璋统一下令放归,还给这些人恢復民籍,给耕田、耕牛、铁质农具等生產生活工具。
同样的,在其他任何朝代,地主和佃户之间的关係,是人身依附关係。
很多时候,佃户其实也等同於奴僕。
但朱元璋给了佃户站起来的可能,过高的租子一律不认,地主要和佃户以兄弟关係相称,在地位上是平等的。
他给了佃户尊严和活下去的希望。
在官方层面上,当今圣上严禁奴僕买卖。
一方面,他是穷苦百姓出生,知道底层百姓生计艰难的缘故。
另一方面,则是暴元留下的祸端,依旧未曾根除的缘故。
在暴元时,蒙古人和色目人无故打死打伤,当面姦污汉人妻女的,几乎不会受到处罚。
即使打死汉人被告到官府衙门,也不过罚些银子了事。
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百个里面可能都找不到一个蒙古人或者色目人受到处罚的。
大明建立后,这种对待奴僕的陋习在应天府,乃至於整个天下,依旧未能彻底清除。
那些被朱元璋因为种种不得已的原因,而刻意留下来的汉人世家贵族家里,仍旧保留著大量奴僕。
他们对待各族奴僕时,和蒙古色目人没有什么两样,甚至更为残忍。
朱元璋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现象,认识到了隱藏在其背后的巨大危害,故而下令严禁奴僕买卖。
朱元璋是个真正的天才,是大智慧者,他懂得矫枉必过正的道理。
严厉禁止奴僕买卖,违者一律施以重刑。
但为何在他眼皮子底下的应天府,杨三財还能如此明目张胆地买卖人口,且能將生意做这么大呢?
因为朱元璋禁止的奴僕制度,其实在严格意义上来说,禁止的是盛行於暴元,被汉人士大夫和大家族推崇並发扬光大的奴隶制度,而不是什么奴僕制度。
奴僕是奴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