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追查常氏死因,李善长孙女(2/2)
有原身朱允熥少年时的一位故人。
正好去了,见上一面。
......
秦淮河畔,教坊司。
魁李郡奴呆呆的侍立在阁楼上,看著来来往往的客人,一抹忧愁上头。
她是凤阳府定远县人,祖父李善长,曾是大明的太师、中书左丞相、太子少师,韩国公。
父亲李祺,是李善长的长子,娶了朱元璋的长女临安公主,当朝的駙马。
李郡奴的生母,为李祺身边的婢女,按韩国公孙女的身份,一辈子衣食无忧,嫁个如意郎君,就是顺里成章的事情。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向监察御史杨文裕告发,其与胡惟庸有“钱財贿赂、密信往来”,並牵扯谋逆罪名。
李善长有朱元璋赐给的“免死铁券”,但铁券上的字,却清楚地写著“逆谋不宥”。
要不是临安公主入宫苦苦哀求,李家上下七十余口,没几个能活下来。
李善长被问斩之后,临安公主回宗人府独居孤老,李祺及一干家人被流放江浦,李郡奴这个罪臣之女,被充入教坊司当官妓。
元明之际,官妓的来源,主要有三:罪人家属、奴隶买卖、墮入风尘。
同时,官妓也是没有人身自由的人,需要学习精通音律,能弹琴瑟、琵琶,能歌善舞,不同於一般妓女。
李郡奴入教坊司时,只有十三岁,如今,两年过去,十五岁的李郡奴,已是当之无愧的教坊司的魁之首。
“郡奴,这些天来的客人,可相中了哪个,要是有中意的,妈妈去帮你说一说。”
“依妈妈看,那个黄翰林就很不错,虽然年纪大了些,但学问好,又是东宫伴读,等以后新皇登基,就是朝中的重臣,你想要赎身,也得有人出得起这个价才行。”
这座教坊的老鴇姓杜,早先是元时的教坊魁首,后来老了,容顏衰败,遂当起了妈妈,负责教导李郡奴这样入了教坊司当娼妓的小娘。
不同於一般的官妓,李郡奴的嫡母是临安公主。
所以,杜妈妈对李郡奴很是客气。
但再是客气,最后还是图穷匕现,这些天来,到教坊求与李郡奴共渡一晚的恩客,络绎不绝,其中更不乏朝中翰林这样的显赫人物。
翰林院编修,伴读东宫黄子澄,就是李郡奴的追求者之一。
黄子澄早年科举探入仕,曾到李善长府上,见过李郡奴一面,当时惊为天人。
“妈妈,郡奴这辈子不嫁,就在教坊终老。”
李郡奴幽幽一嘆。
黄子澄是什么心思,她早就猜到。
李善长的孙女。
曾经高高在上,让人仰视。
如今却被踩在脚下,沦为贱籍。
黄子澄亲近她,只是为了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不仅是黄子澄,其他恩客也是一样,等他们得到了之后,就会將她弃之如敝履。
“终老,郡奴,你说得容易,你看看妈妈我,年轻时,我也是这应天府的魁,可现在,谁又记得,当年那个倾倒眾生、让万千男人趋之若鶩的杜十娘。”
杜妈妈神情黯淡,以自己的经歷,想要说服李郡奴。
“杜妈妈,有客人求与李魁见一面。他还拿著这个毽子,说李魁见了,就知道他是谁?”
教坊门口守著的杂役,急急奔跑过来,一边稟报一边递上一个褪了色的铜钱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