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絮絮叨叨的唐介,突然冒出来的贼军(2/2)
其实王小仙明白唐介的意思,他这人虽然刚直,却也毕竟是仁宗朝的大臣,不为私心,宋朝的士大夫也是一直以大宋的宽仁之风为荣的,正如谢景温所说,俩人已经为此事爭辩了一路了。
唐介认为,对下边过於强势,必然会导致下边的人抱团,进而引发党爭,他这个大总管是代天子行事的,该宽仁还是必须得宽仁的,否则作为政治信號被人误解,使天下士大夫人人自危,则大宋相比於歷朝歷代所有的这个优势必然也要荡然无存。
在他眼里,王小仙作为参军和他来河北,实际上就是那宣德门外赵呵斥群臣,王小仙大骂群臣为虫的延续,他作为国之长者,前朝大臣,有必要替王小仙稳住局面,为年轻的新君在河北將事情画上一个妥善的信號,至少让天下人知道天子虽然强势,但不会乱杀人。
马车行到了河堤上,唐介在两人的扶下缓缓出来,这唐介依然是碟不休:“汉有士族,外戚,宦官之爭,唐有关陇河北之爭,歷朝歷代,必有党爭,独我大宋没有,我大宋之爭,就算是爭,也是君子之爭,与其他朝代不同,不同,不可以坏了规矩。”
王小仙:“是,是,唐公,我晓得了,您说得都对,还不行吗?我又不是什么杀人狂魔,您先进城歇著,我跟您保证,我对天发誓,一定不会擅作主张,至少,我绝不杀人,行么?”
唐介:“不行,老夫信不过你。”
王小仙:
!“.....—...”
【自己在天下人眼中现在到底是个什么形象啊】
唐介说得这个也是实话,虽说也是默默叻叻,但王小仙本身还是比较认可的。
宋代確实是没有党爭,亦或者说北宋的党爭,和其他朝代相比是呈现完全不同的色彩的。
就连王小仙这个没特意研究过歷史的普通人也知道,即便是后来闹翻天的新旧党爭,更多的其实也是政见不合,而不是真的立场不同。
政见不合是可以调节的,本心上,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出发点至少都是为了国家好,为了朝廷好,而不是为了各自小团体的利益。
就说眼前这一对翁婿吧,唐介是毫无疑问的旧党,谢景温歷史上却是新党的骨干中坚。
王安石是新党领袖,他弟弟王安国却是旧党。
苏軾一开始是旧党,后来王安石都下野了,他却又成了新党了。
新党以南方人居多,北方人少了一点,但北方人也不是没有,况且苏軾苏辙张方平这些人也都是南方人。
这说明新旧之爭本质上和大家的出身,地域,这些东西都没多大关係,这在其他朝代来说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什么晋党闽党东林党的,严党阉党关陇贵族五姓七望,基本都是出身就决定了大臣们的政治立场,为了党爭,是真把国家往死里祸害的。
为什么会这样?大宋宽仁么。
这其实也是宋仁宗打的底子,也是连唐介这样的人都会为仁宗皇帝而骄傲的事情。
说百了,正是因为大宋的政治斗爭並不激烈,失败者被罢,也只是带著知府知州的头衔待遇下野,甚至依然不妨碍你回家乡建设家乡。
而如果政治斗爭过於激烈,下台的人都不得好死,那下边为了自保,自然也要抱团,一旦抱团,很容易就掀起以地域为核心的党爭。
明朝真正的大规模党爭,以至於地方与中央离心离德,其实不也是在夏言死了之后才开始的么?內阁首辅可以被公然辱杀,当官的自然人人自危,各自抱团,一旦大家都抱了团了,团体利益自然凌驾於国家利益之上。
有些人认为明之亡亡於嘉靖杀夏言,也是有道理的。
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大明朝的皇帝对大臣不尊重,大家对老朱家自然也谈不上有多忠心,天下亡不亡的,也就那么回事儿,顾党派而不顾国家也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
客观来说大宋虽然怂,文官虽然废物,但普遍却是对得起老赵家的,新旧党爭也真的是君子之爭,爭的是谁对朝廷对百姓更好,起码远没有像明朝党爭那么噁心。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宋仁宗的宽仁也是有好处的。
王小仙也不过唐介,只得这般陪著他上堤。
突然,远处有人朝他们这里喊了一嗓子:“尔等可是大总管唐介,和参军王小仙么?”
“你们是什么人,竟敢对大总管不敬!”
“弟兄们,是他们,真是他们,弟兄们杀啊!”
说著,却是居然便有漫山遍野的贼寇,朝著他们杀了过来。
“狗贼,好叫你们知道,我们是契丹人!”
“直娘贼,有说这么標准河北话的契丹人么!”
却见这一伙“契丹人”,乌央乌央的,这一露头居然越来越多,密密麻麻,看上去竟是不下数千人,要將他们这些朝廷的钦差队伍截杀在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