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赵頊:全天下都將朕的话当放屁?(1/2)
第141章 赵頊:全天下都將朕的话当放屁?
盟约成立,这在辽国境內並没有引起什么波澜。
辽国本来也不想打,也没有能力打,就是纯嚇嘘宋人,看看一向怂逼的宋人能不能被嚇唬住,本来也有点有枣没枣打三桿子的意思。
萧惟信本人则是辽国內部鼎鼎大名的儒学家,除了姓萧之外和宋人没有任何区別,甚至去参加科举十之八九都能中举的那种。
他这种人,突然就有感上天有好生之德了,要跟宋人联手救济灾民了,辽国上下没有一个人会觉得奇怪,这也符合他的人设。
而王小仙也没有看急回去,命人快马加鞭的先弄了几斤鹿茸给唐介送去,他自己本人则是以客人的身份又在幽州待了一段时间,一来是考察水文和商定河流修復问题。
此次地震导致滤沱河出现了部分改道,而这条河却是宋辽共用,而且是辽国管控上游,已经严重影响了两岸的农业生產。
萧惟信退兵后和朝廷也是需要交代的,便拿这条河出来说事,非得让大宋也出钱出力的帮他们疏浚此河,否则他们修河的时候就不跟宋国商量,擅自做主让滤沱河改道。
王小仙则是趁机跟他签订了一个两国共同用水的协议,约定宋国可以派使者来辽国监察河流,顺便將除了滤沱河以外的,拒马河、易水、大清河都给纳入其中,约定要和辽国共同开发,尝试建立两国之间的跨国漕运,为未来更多的,更大规模的两国跨国贸易建立基础设施。
顺便见了一下辽国本地的那些豪强,甚至还帮忙介绍了一些轻油,和这东西在冶铁、
陶瓷、玻璃上的巨大应有价值,当然,不嫌弃浪费的话也可以直接做煤油灯点了照明。
两国是绝对有大规模贸易的潜力的,以前的电视和文艺作品总说什么茶叶粮食换战马,这几乎都是来自於对游牧民族的傲慢,总是觉得辽国人相比宋国一定是野蛮的。
但其实辽国的生產力很高,甚至直接卖玻璃和陶瓷都不太可能,辽国的瓷器技术本身就不比宋国差多少,比如大名鼎鼎的门头沟窑,而辽国在烧玻璃的技术和工艺上,甚至还是远在宋国之上的。
现在是產能不足的时候,没必要向辽国卖成品,轻油的价格又不便宜,而且最关键的是,王小仙从来就不认为轻油这东西真能管束得住,不管宋国这边用多大的心思去防,辽国这边只要想,就一定有其他各种方法弄得到。
即使是现代社会,再怎么加强管制,稀土都可以几百吨几千吨的走私出去,更何况是在宋朝呢?
不如拿来换铁,宋朝现在的冶铁业现状是,哪怕是打造铁锅,都嫌弃这铁太脆,数量上虽然远多於辽国,可质量上却跟辽铁差了十万八千里。
要知道辽国的鑌铁,还有制银技术,乃至於毛纺的提技术,都是远超宋朝,限制技术出口的东西,甚至就连硝石,也就是火药发展的最重要原料没有之一,辽国硝石的纯度也远比宋国硝石更高。
好在他们的硫磺不行,远不如宋,所以大家在火药武器开发上大概是半斤八两,没实战,也很难判断。
这其实也是北宋很尷尬的一个地方,那就是其他朝代中中原王朝和草原王朝相比,客观来说至少生產力是遥遥领先的,而宋辽之间,这两个国家到底谁的生產力才是更高的那个恐怕还不太好说。
而由於辽国內部的腐败,许多辽国的技术,工匠,现在就已经源源不断的流入女真人那边去了,女真人也並不真的都是刚从树上下来的野人,有时候鄙夷敌人的蔑称用得久了,自己人都信了。
所以,如果能够通过这次地震的契机,彻底的改造滤沱河,並且连接其他水路做运河,完全可以建立跨国漕运,可以將远在南方的物產货物直接通过大规模水运的方式运送到幽州城下!这得做多大的生意?
辽国的铁、铜、银、盐,不管是成品还是矿藏,宋国的需求量几乎都可以说是无限的,而宋国往辽国销售麻衣,炒茶,辽国的需求也是几乎无限的。
这个贸易的潜力太巨大了,巨大到了即使是需要挖运河,而且运河的工程量不小,甚至压根就是歷史上导致蒙元覆灭的那一条,但只要確实是有利可图,萧家和幽云本地的地主们却是也都依然保持了极大的兴趣。
这场地震反而给了两国一个绝佳的开挖机会:土地变得鬆软了,而且到处都是需要以工代賑的流民。
本书首发 追书认准 101 看书网,101????????????.??????超方便 ,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隋、元亡於大运河主要不是因为大运河本身,而是因为他们让百姓出役的时候不给钱还不管百姓死活,如果能给钱,甚至仅仅只是管饭的话,两国现在的地震区还真的都挺需要这样的大工程来做的。
当然,运河如果方便运货,自然也会方便运兵,真要是修好运河的话,辽国大军就能顺流而下,直接出现在东京城外了。
可宋军不是也能直接逆流而上,直接出现在幽州城外了么?大宋的水师,总还是要比辽国强一点的吧?
收復燕云,王小仙是认真的。
这风险萧惟信也考虑过了,不过他还是认为收復燕云这四个字至多不过是宋庭的政治口號而已。
两国之间如果真能大规模的进行贸易,他能拿到梦寐以求的轻油,则他们后族说不定还有机会重新崛起,恢復往日荣光。
退一万步来说宋军就算真打过来了,那对他们后族也不见得就是坏事,没有宋太宗的两次北伐,萧绰也没那么容易彻底掌握住辽国的军政大权,杀宗室如屠猪狗。
当然了,真不是萧惟信瞧不起大宋狗眼看人低,恰恰相反,他就是太了解大宋了,他是大辽第一宋国通,他就是因为对大宋太了解了,所以真的,打死他他也不相信宋军还有胆子再图燕云十六州。
事实上也確实是如此,这事儿王小仙说了是不算的,但消息传到东京之后,整个东京城也確实都是引起了轩然大波的。
一开始,眾人得知王小仙居然真的可以舌退万兵,所有人都懵了,谁都不知道王小仙是怎么做到的。
这不就是儒家士大夫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么?
即便是王小仙在士大夫中的名声再怎么差,这样的壮举传回,偌大的一个东京城,所有的士大夫还是不管不顾的开始吹捧起王小仙了。
这种在汉朝时,好像很容易就可以达成的外交成就,到了宋朝时候,一下就变得不可思议起来了。
说实在的,辽国对宋国是很了解的,但是宋国对辽国,除了一部分专业对口的大臣之外,绝大多数的文人士大夫所认识的辽国,完全就是一个自己脑子里想像的辽国,而小部分或许了解辽国的士大夫的脑子里,想到的可能也是擅渊之盟之前的那个辽国。
汉使?
汉使说到底都是去嚇嘘西域小国去的,匈奴就已经不將汉使当回事儿了,而在很多宋人看来,辽国的国力是要更强於大宋的。
像汉使一样,以威手段,没有付出任何实质代价,居然能够逼迫强大的辽国放弃战爭挑,撤出兵马彻底离开了莫州这个双方的缓衝区。
这简直就是英雄!
甚至有人说他是大宋开国以来最伟大的英雄。
然而很快,当王小仙提议要修建大运河,联通幽州和东京,如此异想天开的事情之后,东京百姓和士大夫们对王小仙的態度立刻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翻转。
“卖国!卖国!这个王小仙,他分明就是在卖国!如此一来,咱们大宋对辽国不就完全不设防了么?我大宋边防不就尽毁了么?”
“那倒也不至於,运河毕竟只是运河,至多能为辽人运输一些物资,总不可能运得了百万骑兵吧,最关键的是使用运河得有水军,论水师,咱们总还是远在辽人之上的。”
“咱们大宋的水师真的是远在辽国之上的么?辽国就不会发展自己的水师么?你莫要忘了,当年的南唐是如何被咱们大宋给灭掉的?”
“啊这——.不错,王小仙果然该死,他这分明就是叛国!”
再之后,自然便又是群臣上疏,大家对王小仙的印象本来就不好,至於说明明前几天大家还將其吹捧到了英雄的位置上,却是几乎所有人都选择了遗忘。
“文相,老师,王公,你们怎么看这件事,王介白在奏疏里明確的说了,修建运河之事,和辽国退兵之事无关,就算没有这件事和贸易上的事情,辽国也已经同意退兵了,辽国似乎—?比我们想像中更加虚弱,至少其內部皇族和后族的矛盾比我们想像中更深。”
赵项的眼中,闪过一抹希冀的目光,似乎是满怀期待,仿佛是一个青涩的少年,正在热切地等待著女神被表白了之后的回应一样。
文彦博:“哎~,官家,战爭不是您和介白想的那样儿戏的,辽国的军力,十倍於西夏都不止,修建运河官家若是执意要修,臣,请辞,臣这个枢密使当的当真是心力憔悴啊。”
这还真不是文彦博要用选挑子不干来威胁赵项,至少眼前这几个人都知道他是真心的。
事实上歷史上的文彦博也是想辞职的,再不辞职他都要晚节不保了,他都这么大岁数了,其他如韩琦富弼等属於仁宗朝的大臣一个个的早就都退了,就剩他这么个老帮菜立著。
官家摆明了是重视王安石的,他的立场又无可更改摆明了是个保守派的,还不让他辞职,这不就是把他架在火上烤么?说白了不就是异论相搅,就是存心故意扶持他去制衡王安石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