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变法,怎么就这么难呢?(2/2)
“然而初唐之后,大唐已无力再对外用兵,劳师远征,实际上已经愈发的成为了穷兵默武,战爭的规模也小了,兵卒的身上没有了战功,到头来还不是一样,只能全凭资歷背景说事,军中自然要山头林立,腐败横生,那这个时候谁能担任里正,自然靠的就是关係,势力,贿赂了。”
“况且自武则天之后,唐朝大规模的增加了科举的录取人数,自然也就培养出来了越来越多家里有人做官,做过官的地主,这些地主渐渐的又发展出来了真正的士绅阶级。“
“军人没有战功,只能走关係,而士绅地主家里又出了读书人,很容易去做官,退一步讲也容易因读书而结交到更上层的人脉,这所谓的县里挑选里正,最后选出来的自然也就越来越多都是地主豪强家里的子弟了。”
“官家,宋袭唐制,我大宋的一应发展制度,本来就是自唐朝发展过来的,本来就是自有一番道理的啊,王小仙想得確实是很好,可是初唐时之所以退伍兵卒能够压制乡村地主,是因为初唐之时的乡村地主,根本就没有门路让孩子去参加科举,要想在咱们大宋复製初唐之事,难道是要取消科举么?“
“而且此举要想筛选出优秀的,有军功的军中人才,则我大宋必然也一定要像初唐一样四处征战,我大宋,有那个实力么?就算是有,最后又会不会和初唐一样走上一条盛极而衰的道路呢?”
“官家,您也说了,满朝大臣之中只有臣是最理解王介白,最欣赏王介白,也最心疼王介白的了,我看他就和看待自己的自知是一样的,我也看的出来他推崇初唐,推崇唐太宗席捲八荒,鯨吞宇內的大气势,官家想来也是如此,谁又会不喜欢唐太宗呢?”
“可是臣斗胆问官家一句,我大宋,確实是远不如初唐强盛,可同样是发展百年,唐到中期之时,真的比咱们大宋发展得更好么?即便是所谓的开元盛世,若当真是真的盛世,为何河北的百姓会如此持叛军呢?”
“官家若是羡慕唐玄宗,不妨也学他尽取天下之財聚於两都,至少一二十年之內,我大宋,未尝不可以一试所谓的开元盛景,人人都说初唐好,可是初唐,一共才几年啊。“
元絳心知,赵頊这个官家在內心深处是认可王小仙的变法改革的,他也已经只能是尽力去劝诫了。
赵頊则是无奈地嘆了一口气,心里也明白,一个跟王小仙关係这么好的大臣都已经隱晦的说他王小仙变法变得是狗屎了。
元絳的话,自然会比其他人的要可信得多。
“所以,你的意见,也是王仙要杀么?”赵頊问道。
“不,不可以杀,这个时候杀王仙,必然会军动摇。”
“哦?那莫非是要流放么?”
元絳再次摇头:“王仙这种人,流放到哪里,哪里就定会起风暴的。”
“那元师是何意呢?”
“臣以为,应当看押,等到今年夏税,秋税之后,再做反应,一来,也试探一下军中,三衙,乃至於市井之民对此事的反应,二来也看一下今年的两税,到底—还有没有救,退一步看,若是秋后再判王小仙之罪状,也可以给军中,一个反应的时间。”
这么一说赵頊就明白了,感嘆道:“元师,当真是大臣之中,少有的实心为国之人,朕,明白了,此事,容朕再考虑考虑吧,你先下去吧。“
“是,臣,告退。”
元絳走了,赵頊却是一个人在垂拱殿枯坐了半天,又將王小仙可能真正意义上最最坚定的盟友,李舜举给叫到了跟前来,却没问政,而是將他珍而重之收藏的,“变法五步走”拿出来给李舜举看了。
道:“王小仙跟我说过,大宋要完成变法改革,必须走得过这五个步骤,而且必须要一步步来,不能急,不能乱,更不能中断。“
“第一步,夯实制度威望,要变法的大义。”
“第二步,打通体制內的执行链条,重点是明確,强力,持久,尤其要获得功绩威望。”
“第三步,压制保守派,突破路径依赖,寻找外部动员力。”
“第四步,是维持变法动力,激活改革动能。”
“第五步,是统一舆论,构建歷史合法性,正当性。“
“王小仙说的这些话,当真是都挺新颖的,这里面好多都是没听过的词儿,但却能让人一听就懂,还蛮有意思的,这两年里我几乎是每隔几天都要拿他这所谓的变法五步重新去读,去看,也几乎是每一次,都能够温故而知新。”
“李舜举,你说这变法为什么这么难呢?咱们现在是卡在哪步了呢?”
“第二步吧。”李舜举毫不犹豫地道。
“是啊,是第二步,按照他王介白的理论,这个时候,反而不能去压制反对派了,否则按他说的,提前陷入到了不该陷入的政治斗爭之中,变法,就要必然失败了。”
“介白的第三步,是压制保守派,突破路径依赖,寻找外部动员力,朕一开始还不明白什么是路径依赖,什么是外部动员力,事到如今,朕却是反而看明白一点了。“
“是你的军械监的工匠,是那些在军中承包酱油的商贾,是那些跟著介白的海商,是不甘於混吃等死,正在追求兵卒支持当军户代表的勛贵。”
“军队不打仗就会腐败,兵卒下了村也压制不了士绅地主,可如果工商两业可以一直发展兴盛,就算是不打仗了,工商业本身不是也能为军队持续提供能量么?
地方上商贾发展起来,未必就不能压制士绅,对吧?元师,不懂这个,朝中的大臣大部分应该都没看明白这个,挺好,不是坏事。”
“不过很显然,目前,他们还不够资格,远没有到成长起来能和朝中保守派大臣们斗上一斗的时候,朕现在要做的是培养他们,而不是利用他们,对吧,那是第三步才要做的事情,咱现在还在第二步呢,对吧。”
“王小仙现在是求死啊,不过风已经起了,他想用自己的命,给这新兴的外部动能爭取发展的时间和机会,希望他死了之后商贾,勛贵,你的军械监都能成长起来,哎~,这第二步,怎么就这么难呢?难到了需要他王小仙的命的地步?”
“李舜举,你看看,按照他这奏疏的理论,朕现在差的,是什么呢?”
李舜举犹豫了一些,一咬牙,索性也不顾自己的宦官身份了,大声地说道:“是威望!官家现在,差的还是威望!若论对豪强,民间势力之狠辣,歷代帝王,少有胜於汉武帝者,汉光武度田之时,同样是盈盈沸沸,天下皆反,可这些,依然改变不了,汉光武,汉武帝,他们都是一代明君,改变不了大汉的富强!”
“说得好啊,李舜举,回去之后,多去招募一些雕刻匠,多备一些蜡,朕,要亲自写邸报了,朕有话,想跟朕的將士们,好好的嘮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