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匠心磨剑待赛展,荷乡温情暖客心(2/2)
聊到傍晚,刘策展人才带著同事离开。临走前,他握著许朗的手说:“咱们就按今天聊的来,下周三我派车来拉作品,顺便接三位老师傅去市里熟悉场地。文创大赛的事也別太紧张,你们的作品这么有特色,肯定能出彩。”
送走刘策展人,大家又投入到忙碌中——周师傅要给竹编屏风做最后的加固,王婶要把蓝染长卷卷好放进专用纸筒,陈爷爷要给木艺摆件装保护盒,小敏和阿杰则帮忙整理展览需要的宣传资料,张婶开始准备要带去展览的荷和荷叶茶。
晚饭时分,张婶把饭摆在体验馆的石桌上,荷叶包饭、荷粥、清炒藕片,都是荷塘里的新鲜食材。“大家快吃,吃完了我给你们煮点莲子羹,熬夜改作品也得补补。”她给每个人碗里都盛了勺荷粥,粥里的莲子粉糯,荷香浓郁。
“对了,明天有个留守儿童夏令营要来体验手作,大概二十个孩子,还有三个老师。”苏晚一边喝粥一边说,“我跟夏令营的老师聊过了,孩子们大多没接触过手作,咱们得准备些简单的体验项目,比如编小竹鱼、扎染小手帕、刻小木牌。”
周师傅放下碗:“我明天提前削些粗点的竹条,编小竹鱼简单,孩子们一学就会。”王婶也说:“我准备些小块的白布,用皮筋扎好基础形状,孩子们只要染就行,不容易出错。”陈爷爷则看著毛豆刚才刻了一半的木牌,笑著说:“我多准备些小木片,画好简单的图案,孩子们跟著刻,肯定开心。”
第二天一早,夏令营的大巴车刚到村口,就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二十个孩子穿著统一的蓝色营服,背著小书包,好奇地打量著荷塘和体验馆。“哇!这里有好多荷!”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指著荷塘,拉著同伴的手蹦蹦跳跳。
许朗和苏晚迎上去,把孩子们领进体验馆。周师傅已经在竹编区摆好了粗竹条和工具,每个座位上都放著一个编好的小竹鱼样品;王婶的蓝染区摆著小盆染料和白布;陈爷爷的木艺区则放著画好图案的小木片和安全刻刀。
“小朋友们,我是周爷爷,今天教大家编小竹鱼好不好?”周师傅拿起一根竹条,笑著说。孩子们齐声喊“好”,纷纷坐在竹编区的小竹椅上。周师傅手把手地教,先把竹条折成鱼身,再用细竹丝编出鱼鳞,没一会儿,一个胖乎乎的小竹鱼就编好了。“我会了!我会了!”一个小男孩举起自己编的小竹鱼,虽然鱼尾巴歪了点,但眼里满是骄傲。
王婶的蓝染区也很热闹。她给每个孩子发了块白布和几根皮筋:“大家把布扎成自己喜欢的形状,扎得越紧,染出来的纹越好看。”孩子们发挥想像力,有的扎成小爱心,有的扎成小太阳,还有的扎成小鱼形状。当孩子们把扎好的白布放进染料缸,看著白布慢慢变蓝时,都忍不住惊呼:“太神奇了!”
陈爷爷的木艺区最安静。孩子们拿著小刻刀,跟著陈爷爷一点点刻小木片上的图案。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想刻全家福,可自己画不好,急得眼圈都红了。陈爷爷蹲在他身边,拿起铅笔,根据小男孩的描述,慢慢画出爸爸、妈妈和他的样子:“咱们先刻妈妈的头髮,再刻爸爸的眼镜,最后刻你的小书包,慢慢来,別急。”
中午,张婶给孩子们准备了荷叶包饭和荷粥。孩子们坐在荷塘边的石凳上,吃著饭,看著满池的荷,有的孩子还把自己编的小竹鱼放在荷叶上,让它“游”在荷塘里。“老师,我以后还想来这里!”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拉著老师的手说,“我要把染的小手帕送给妈妈,还要跟陈爷爷学刻木牌。”
下午体验结束时,每个孩子都带著自己的手作作品——有的拿著小竹鱼,有的举著蓝染手帕,有的捧著小木牌。夏令营的李老师握著许朗的手说:“太谢谢你们了!孩子们今天特別开心,不仅学到了手作技巧,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我们明年还想来!”
送走夏令营,大家坐在竹编棚下歇脚。夕阳落在荷塘上,把水面染成金红色。周师傅看著孩子们刚才编坏的小竹鱼,笑著说:“这些可以改造成小掛件,下次游客来体验时能当赠品。”王婶则把孩子们染的小手帕晾在蓝染架上,五顏六色的手帕在风里晃,像小旗子一样。
“对了,明天刘策展人的车就来拉作品了,咱们得提前把东西都打包好。”许朗想起展览的事,站起身说,“周师傅,您的竹编屏风记得用泡沫包好;王婶,蓝染长卷的纸筒里要放防潮剂;陈爷爷,木艺摆件的盒子里多垫几层软布。”
大家纷纷应下来,又开始忙碌。张婶把装好的荷和荷叶茶放在竹篮里,外面裹上蓝染布;小敏和阿杰把宣传资料整理好,放进文件袋;苏晚则核对运输清单,確保没有遗漏。
夜幕降临时,所有准备工作都已就绪。竹编屏风躺在定製的木箱里,蓝染长卷装在专用纸筒中,木艺摆件裹在软布里,荷和荷叶茶整齐地放在竹篮里。大家站在体验馆的院子里,看著这些即將运往市里的手作,心里满是期待。
“明天咱们一起去送送三位老师傅和作品吧?”小敏提议,眼里满是不舍。大家都点头,王阿婆笑著说:“我明天煮些茶叶蛋,让老师傅们路上吃,到了市里也能尝尝家里的味道。”
荷塘里的荷灯亮了起来,映著每个人的笑脸。许朗看著眼前的景象,心里忽然觉得,这些手作不仅仅是作品,更是清溪村的心意——是周师傅指尖的竹丝,是王婶染布的靛蓝,是陈爷爷刻刀下的木纹,是张婶里的荷香,是所有人对老手艺的坚守,对生活的热爱。
他知道,明天出发去市里,不仅是送作品去展览、去参赛,更是把清溪村的荷香和匠心,送到更远的地方。而清溪村的故事,还会在荷香里继续,等著下一场相遇,下一份温暖,下一段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