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工坊添新械传艺 小店筑新景迎客(1/2)
清溪荷韵·第355章 工坊添新械传艺 小店筑新景迎客
非遗体验小店的装修工地上,电钻的嗡鸣与竹篾的轻响交织,成了清溪村六月末最鲜活的旋律。施工队的工人们戴著安全帽,正沿著老房子的木樑搭建加固支架,张队长拿著水平仪在墙面上反覆校准,额角的汗珠顺著脸颊滑落,却没停下手里的动作。“这老墙得格外小心,每块青砖都得检查,可不能让它在装修中出岔子。”他朝身边的工人叮嘱著,目光扫过墙面上斑驳的木纹,“这些老木头都是几十年的料子,打磨光滑后做展示架正合適,既能保留老房子的韵味,又能省下不少材料钱。”
陈阳背著画板蹲在工地角落,手里的铅笔在纸上飞速勾勒。他时不时起身走到施工区域,对著设计图比对墙面尺寸,又弯腰在地面用粉笔画出文创区货架的摆放位置。“张队长,文创区这边的插座得再增加两个,游客要是想给手机充电也方便。”他指著墙角的位置,“还有荷染体验区的水龙头,得装那种可调节水温的,冬天游客洗手、调染料也不会冻手。”张队长顺著他指的方向看了看,掏出笔记本记下:“没问题,明天就让电工过来改线路,保证按你的要求弄好。”
与此同时,荷染工坊里也是一派忙碌景象。许朗带著两个年轻村民,正小心翼翼地將新到的数码印机搬进工坊。这台机器是用省级非遗传承基地的扶持资金购置的,机身不算庞大,却能精准还原传统荷染纹样,还能根据游客需求定製图案。“大家慢点搬,別碰到旁边的染缸。”许朗一边指挥,一边伸手扶住机器边缘,“这机器可是咱们荷染工坊的『新帮手』,以后咱们既能保留手工染布的传统,也能靠它批量生產些文创產品,满足游客的购买需求。”
王婶凑过来围著机器转了两圈,伸手轻轻摸了摸机身,眼里满是好奇:“许朗,这机器真能染出跟手工一样的纹?我之前听镇上的人说,机器染的布都没手工的有灵气。”许朗笑著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列印好的荷纹样递过去:“您看这图案,跟您上次手工拓印的荷几乎一模一样。而且它还能把咱们清溪的荷塘景色、竹编元素都印在布上,咱们以后做荷染围巾、帆布袋,样式能更多样。不过您放心,手工染布的手艺咱们绝不会丟,这机器只是帮咱们把非遗的路子走得更宽些。”
王婶接过纹样仔细看著,指尖拂过纸上细腻的纹路,脸上渐渐露出笑容:“这么看还真不错,以后我教孩子们手工染布,再让他们学学怎么用这机器设计图案,说不定还能琢磨出些新样。”旁边的年轻村民小李也凑过来:“王婶,等机器调试好了,您可得教教我们,我想给我在外地上学的妹妹印一块荷染方巾,让她也能带著清溪的味道。”王婶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没问题,只要你们愿意学,我把我会的都教给你们。”
竹编作坊里,周师傅正拿著新购置的竹篾剖丝机,给徒弟们演示如何快速处理竹材。以往手工剖竹篾,不仅费力气,还容易让竹篾粗细不均,现在有了这台机器,只需將竹子放进进料口,按下开关,细细的竹篾就会顺著出料口整齐地排出,粗细均匀得像用尺子量过一样。“你们看,这机器剖出来的竹篾,比咱们手工剖的还规整,以后编篮、做竹编桌椅,效率能提高不少。”周师傅拿起一根竹篾,对著阳光照了照,“不过你们可不能光依赖机器,手工剖篾的手感还得练,什么时候能闭著眼睛摸出竹篾的纹理,才算真的把竹编的底子打好了。”
徒弟阿明握著竹篾,跟著周师傅的动作练习编织。他之前学竹编总觉得竹篾不听使唤,编出来的纹总是歪歪扭扭,现在用著机器剖的规整竹篾,手指也灵活了不少。“师傅,有了这机器,咱们以后是不是能编更大的竹编作品了?我之前看镇上的展览馆里有竹编屏风,咱们要是能编出清溪荷塘的图案,放在非遗体验小店当装饰肯定好看。”周师傅点点头,眼里满是欣慰:“有想法是好事,等你们把基础练扎实了,咱们就一起琢磨编屏风。到时候再在屏风上编上荷、荷叶,让客人一进小店就能感受到咱们清溪竹编的手艺。”
傍晚时分,苏晚提著一篮刚做好的荷叶糕来到工地,给施工队的工人们送点心。她刚走到门口,就看到许朗从荷染工坊那边过来,手里还拿著几张设计图。“今天工坊的新机器都安置好了?”苏晚迎上去,把荷叶糕递给他一块,“我刚从李大嫂那过来,她说明天要做些荷酥送到工坊,给大家当点心。”许朗接过荷叶糕咬了一口,清甜的荷香在嘴里散开:“机器都安置好了,明天厂家的技术员就来调试,估计下周就能用。对了,我刚跟陈阳商量,想在非遗体验小店的院子里搭一个竹编凉棚,再在凉棚下摆几张竹编桌椅,游客累了就能在那歇脚,还能欣赏荷塘景色。”
苏晚眼睛一亮,拉著许朗走到工地旁边的空地上:“这个主意好!咱们还能在凉棚周围种上些爬藤月季,等开了,藤蔓顺著竹篾爬满凉棚,红色的配著绿色的竹篾,肯定特別好看。另外,小店的门口得掛个竹编招牌,上面用荷染顏料写『清溪非遗体验店』,既显眼又有特色。”许朗掏出笔,在设计图上快速记下她的想法:“我这就把这些加进去,明天跟陈阳说一声,让他调整一下设计方案。对了,上海国际非遗文化展的邀请函已经寄过来了,下个月中旬开展,咱们得提前准备参展的作品。”
苏晚停下脚步,低头思索起来:“参展作品得好好准备,荷染方面,咱们可以做一幅大型的荷染壁掛,上面印上清溪荷塘的全景;竹编方面,周师傅他们编的竹编屏风要是能赶出来,拿去参展肯定能吸引不少人。另外,咱们还可以准备些小巧的文创產品,比如荷染书籤、竹编钥匙扣,让更多人能带走清溪的非遗。”许朗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明天就跟王婶、周师傅商量,让大家一起动手准备。咱们不仅要把清溪的非遗带到上海,还要让更多人知道,清溪的非遗不仅有老手艺,还有新活力。”
第二天一早,陈阳就带著调整好的设计图来到工地。他把图纸铺在临时搭建的木板上,指著上面的细节给张队长讲解:“您看,院子里的竹编凉棚就搭在这个位置,高度大概两米五,既能遮阳又不会显得压抑。门口的竹编招牌,我们打算让周师傅亲自编,上面的字用深绿色的荷染顏料写,这样在阳光下也能看得很清楚。”张队长凑过去看了看图纸,又抬头望了望院子的方向:“这个位置选得好,正好对著荷塘,游客坐在凉棚下就能看到荷。你们放心,凉棚的支架我们会用加粗的竹材,保证结实耐用。”
荷染工坊里,王婶正带著几个村民调试新的数码印机。厂家的技术员在旁边耐心讲解操作步骤,手指在显示屏上轻轻点动,屏幕上立刻出现了一幅荷塘月色的图案。“您看,只要把设计好的图案导入机器,再把白布固定在传送带上,机器就能自动染色、烘乾,一次能印好几米布。”技术员一边说,一边按下启动键,白布缓缓进入机器,不一会儿,带著淡蓝色荷塘月色图案的布料就从另一端出来了。
王婶伸手摸了摸染好的布料,柔软的触感与手工染布別无二致,她忍不住感嘆:“这机器可真神奇,比咱们手工染布快多了。以后咱们做荷染窗帘、桌布,就能用它批量生產,也不用天天熬夜赶工了。”旁边的村民小张拿著手机,对著机器拍了段视频:“我要把这段视频发给我在外省的朋友,让他们看看咱们清溪的荷染工坊也有新设备了,以后他们想要荷染產品,咱们隨时都能给他们寄过去。”
竹编作坊里,周师傅正和徒弟们一起打磨竹编屏风的框架。这扇屏风高两米,宽三米,框架用的是结实的楠竹,表面已经被打磨得光滑发亮。“咱们先把框架做好,再用细竹篾在上面编荷图案。”周师傅拿著竹篾在框架上比划,“你们看,这中间编一朵盛开的荷,周围用竹篾编出荷叶的纹路,边缘再编些小荷苞,这样整个屏风看起来就饱满了。”徒弟阿明拿著铅笔在纸上画下图案:“师傅,我觉得还可以在荷叶之间编几只小蜻蜓,这样画面更生动。”周师傅笑著点头:“好主意,咱们就按你说的来,让这屏风既有传统竹编的韵味,又有咱们清溪的特色。”
中午时分,李大嫂提著一篮荷酥来到荷染工坊,刚进门就闻到了淡淡的染料香。“王婶,你们忙了一上午,快尝尝我做的荷酥。”她把篮子放在桌上,掀开盖子,里面的荷酥层层叠叠,像一朵朵盛开的荷,“这荷酥是用新鲜的荷瓣和麵粉做的,咬一口还有荷香味呢。”王婶拿起一块荷酥,轻轻咬了一口,酥脆的外皮在嘴里化开,清甜的荷香縈绕在舌尖:“你这手艺真是越来越好了,比镇上糕点铺卖的还好吃。以后咱们非遗体验小店开业了,你可得常来帮忙做点心,游客肯定喜欢。”李大嫂笑著答应:“没问题,只要店里需要,我隨叫隨到。”
下午,许朗和苏晚一起去了镇里的快递点,跟快递点老板商量合作事宜。“以后咱们工坊的文创產品要发往全国各地,得跟你们长期合作。”许朗拿出一张清单,上面列著荷染方巾、竹编篮、荷叶糕等產品,“这些產品有的怕压,有的怕潮,还得麻烦你们帮忙做好包装。”快递点老板接过清单,仔细看了看:“你们放心,易碎的產品我们会用泡沫箱包装,怕潮的產品会套上防水袋,保证送到客户手里完好无损。另外,咱们还能给你们开通专属快递通道,运费比普通快递便宜不少。”
苏晚拿出手机,跟老板互加了微信:“以后我们要发货,就提前在微信上跟你说,你安排快递员上门取件就行。要是有客户需要加急发货,也得麻烦你帮忙优先处理。”老板笑著点头:“没问题,咱们都是乡里乡亲的,肯定会给你们提供最好的服务。以后你们的非遗產品卖得好了,说不定还能带动咱们镇的快递业务呢。”
从快递点出来,许朗和苏晚沿著青石板路往村里走。路边的荷塘里,荷正开得绚烂,粉色的瓣在夕阳的余暉中泛著柔和的光,偶尔有蜻蜓停在苞上,轻轻扇动翅膀。“你看这荷塘,要是把它的景色印在荷染布上,拿去上海参展肯定能吸引不少人。”苏晚停下脚步,指著荷塘里的景色,“咱们还可以拍些荷塘的照片,做成明信片,跟文创產品一起送给客户,让他们也能感受到清溪的美。”
许朗顺著她指的方向望去,嘴角扬起笑容:“好啊,明天我就带著相机来拍照片,再让陈阳设计明信片的样式。对了,非遗体验小店的装修大概还得半个月才能完工,咱们得提前准备开业活动。我想在开业当天搞个非遗体验日,邀请游客免费体验荷染和竹编,再表演些非遗节目,让大家热闹热闹。”苏晚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咱们还可以在开业当天推出限量版的文创產品,比如印有『清溪非遗体验店开业纪念』的荷染方巾,只有开业当天能买到,肯定能吸引不少游客。”
两人聊著天,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村口。远远地,就看到陈阳背著画板朝他们跑来,手里还挥舞著一张图纸。“苏晚姐,许哥,你们看我设计的明信片样式!”陈阳跑到他们面前,把图纸递过来,“我把荷塘的景色、荷染工坊、竹编作坊都画在了明信片上,背面还留了空白,游客可以自己写祝福语。”苏晚接过图纸,上面的画面细腻生动,荷塘里的荷、工坊里的染缸、作坊里的竹篾都栩栩如生。“这个设计太好看了!”她忍不住称讚,“咱们就按这个样式做,印刷的时候用环保纸,再用荷染顏料印上淡淡的纹,肯定特別精致。”
陈阳笑著挠了挠头:“我还设计了小店开业活动的海报,上面写著『非遗体验日,免费学手艺』,再配上荷染和竹编的图案,明天就拿去镇上的印刷厂印刷。”许朗拍了拍他的肩膀:“辛苦你了,陈阳。有你这么用心设计,咱们的非遗体验店肯定能开得风风火火。”陈阳眼神坚定:“我从小在清溪村长大,看著荷染和竹编一步步发展起来,现在能为村里的非遗出份力,我心里特別高兴。”
回到村里,许朗和苏晚径直去了村委会,把上海国际非遗文化展的准备情况和非遗体验小店的开业计划跟村支书做了匯报。村支书听了,脸上满是欣慰:“你们做得很好,不仅把清溪的非遗推向了省级,还打算把它带到上海,让更多人知道咱们清溪。村里会全力支持你们,要是需要人手、场地,隨时跟我说。”许朗点点头:“谢谢村支书,有村里的支持,我们更有信心把清溪的非遗做好。等上海的展会结束,咱们还想把清溪的非遗带到更多地方,让清溪的荷染和竹编成为全国有名的非遗品牌。”
村支书笑著站起身,走到窗边望向远处的荷塘:“我这辈子都住在清溪村,看著荷塘里的荷开了又谢,看著荷染和竹编的手艺一代代传下来。现在你们年轻人把这老手艺做出了新样,还让它走出了清溪,我心里比谁都高兴。以后咱们清溪村不仅有美丽的荷塘,还有响噹噹的非遗品牌,村民们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红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