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练习(1/2)
冬日的下午,音乐学院的大琴房空旷得能听见空气流动的声音。
高大的窗户隔绝了外面呼啸的寒风,却挡不住那灰白的天光,冷冷地洒在光洁的地板和黑色的钢琴漆面上。
暖气开得很足,空气乾燥而温暖,带著木头、纸张和旧地毯特有的混合气味。
江临舟坐在琴凳上,脊背挺直。
考完试后宿舍里残留的那点躁动和窗外世界的喧囂,此刻都被他刻意地摒除在外。
他需要这片独处的寂静,需要与这架熟悉的斯坦威重新建立连接。
指尖落下,不是乐章,而是最基础的音阶。
c大调,缓慢、均匀、清晰。每一个音都像一颗被精心打磨的珠子,带著沉静的光泽滚落出来。
他全神贯注於指尖的触感,感受著琴键下沉的深度和回弹的速度,聆听著每一个音符从生涩到圆润的细微变化。
他需要这种近乎机械的慢练,找回那份对声音的绝对掌控感。
音阶之后是和弦的分解练习。
饱满的琶音在空旷的琴房里层层铺开,他刻意放慢速度,確保每一个和弦內部的声音都和谐、均匀,手指独立而有力。
渐渐地,他开始触及一些需要重点攻克的萧邦练习曲片段。
那些快速跑动、复杂织体的段落,此刻被他拆解、放慢。
偶尔,他会停下来,对著谱面沉思片刻,或者反覆打磨一个小节,直到指尖流淌出的声音符合他心中那个严苛的標准。
琴房里只剩下他专注的呼吸声、指尖与琴键接触的轻微声响,以及流淌而出的、带著思考温度的琴音。
这是一种近乎虔诚的对话,是他与音乐、与这台乐器、也与自己內心的交流。
窗外的寒风仿佛成了遥远的背景音,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像一株在冬日暖房里安静生长的植物。
当门口传来清晰的脚步声和钥匙转动门锁的声音时,江临舟正沉浸在左手一个低音声部的处理中。
声音不大,却足以打破琴房內近乎凝滯的独处氛围。
琴声戛然而止。
门被推开,唐屿教授高大的身影率先出现,他穿著厚实的深色大衣,围巾隨意地搭在颈间,带著一身室外的寒气。
他的目光锐利,像鹰隼般瞬间扫过整个琴房,最后落在钢琴前的江临舟身上。
紧跟在唐屿身后的,是陈雨薇。
她穿著一件米白色的高领毛衣,外面套著浅灰色的羊毛大衣,衬得她肤色更显白皙。
她手里拿著一个深色的琴谱夹,进来后便安静地站在唐屿身侧,没有多余的动作,也没有寒暄。
江临舟迅速站起身,微微欠身:“唐老师。”
他的目光隨即转向陈雨薇,点头示意。
气氛因为两位的到来而瞬间变得有些拘谨,空气仿佛凝滯了一瞬。
陈雨薇只是淡淡地回点了下头,算是回应。
唐屿没有多余的客套,他脱下大衣隨手搭在一旁的椅子上,走到钢琴边,目光在江临舟刚才弹奏的谱面上停留了一秒。
然后转向两位学生,声音沉稳有力,直接切入主题:
“好,既然都到了。江临舟,陈雨薇,”他目光在两人脸上扫过,
“从今天开始,你们四手联弹的正式排练,启动。”
唐屿示意两人走近。他指著同一架三角钢琴的琴凳:“你们坐这儿。”
江临舟和陈雨薇依言並肩坐下。
琴凳足够宽大,但两人之间还是保持著微妙的距离感。
陈雨薇將琴谱夹打开,翻到准备好的四手联弹谱——柴可夫斯基《之圆舞曲》(放在谱架上。
江临舟也调整了一下自己面前的谱子,那华丽而熟悉的旋律標题映入眼帘。
“四手联弹,”
唐屿站在钢琴侧后方,声音在空旷的琴房里显得格外清晰,
“不是简单的两个人同时在弹。
它要求的是默契,是倾听,是协作。
一个人再出色,也无法替代两个人合二为一的声音。
你们要像同一个呼吸系统下的两双手,感知彼此的节奏、力度、甚至意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