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1章 小侯爷(二)12K,三合一(2/2)
《侯者年表》中说的“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这句话的分量极重。其中“佐”和“天下”的字眼,在一百四十三位功侯表中,分别只在另外三名大神的功劳簿上出现了。
作为一个妻子,吕雉必然是委屈的,从开始到最后,这一点从未改变过。前半生跟着刘邦尽受苦了,好容易天下大乱,刘邦提着脑袋造反,终于混出来了。然而他在汉中当汉王时,没有派人回来接吕雉;打破项羽老家醉生梦死时,没有找吕雉;直到被项羽的反击打得屁滚尿流时,才想起来接自己这位结发妻子。
一大堆的功臣宿将,过去都是和老皇帝喝酒扯淡拍屁股打哈哈的主,这群人绝大多数不是生来贵胄,他们光是“如何给皇帝磕头”就学了很多年。就这么一帮人,他们服不服你,你镇不镇得住,对于大汉这个年轻的政权来说非常非常重要。
又比如刘邦的铁杆亲信,封了四千六百户的靳歙,起于宛朐的上一战中的关键爆破手陈豨,这些重量级人物也都跟吕泽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黄芷汀本人的直领狼兵你得算吧?那也是两镇兵,同样是两万五千人。尤其关键的是,这里头还有五千人是常驻定南城的,与刘馨留在定南城的三千刘家军合计为八千人,组成了所谓的“暹罗王宫近卫军”。
她们二人的差距在于,马皇后的影响力主要来源于她的身份和人格魅力,而吕雉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实力、有手腕、有决心。
为什么要单独说一下这个“砀”呢?因为吕家老家是砀郡单父县的,当初避仇到了泗水郡沛县时是“重客”。也就是说,人吕家在还没天下大乱时,就属于砀郡非常有势力的家族了,人家这回是来拿回自己的地盘。而砀县加入到创业的封侯者中,高达二十三人,其中多人都跟吕家有明确关系。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女人不是孩子,会哭并不意味着就有奶吃。男人对襁褓中的孩子有较高的容忍度,是因为男人知道话都不会说的孩子根本不懂事,跟孩子讲道理是自己脑抽,但由于是自己的孩子,不给吃的不行,因为孩子自己还不会觅食。
在不解与惶恐之中,好在有夏侯婴叔叔顶着凶神恶煞的老爹将他们救了出来,但后来他又知道了一件事,一直陪伴他的娘亲被抓走了。
作为一个政治家,就要像机器猫一样,总能在关键时刻变出来一些东西来满足各方面的利益——无论你用什么方法来实现。古往今来,政治家往往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在存量中搞重新分配,要么搞开辟新航道,发现新的利益增长点,用这些增长去满足必须满足的利益群体。
刘邦有了功业,但吕雉的青春流逝了再也回不来了。付出的心血和劳苦也不能指望自己的男人会怜惜,还是靠自己吧。
你办事,我放心,你看着来吧。
虽然因为吕家后来被汉功臣集团给团灭,导致大量的史实也被销毁掩盖,但史书中依旧能找到些许蛛丝马迹。即便是蛛丝马迹,也足够震撼、足够吓人。
刘馨看起来没有共过患难,但众所周知她认识高务实比黄芷汀还早得多,某种程度上占了一个青梅竹马的特殊情分——至少在外人眼中是这样。
这么多年来,直到刘邦驾崩,吕雉从来没有嚷嚷过自己当初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哪怕是刘邦后来准备换太子时,吕雉也从没有提到过自己当年咬牙流泪忍过来的岁月。她明白,过去的就都过去了,想保住自己儿子的地位,还得靠自己。
只是即便如此,宗亲派直接掌握的军队还是太少,而且他们分布太广,力量实在过于分散。要知道在权力斗争中,除非你打定心思武力造反,而且是以清君侧类似的方式由外及内打进中枢,否则分散在各地的力量其实是没什么大用的。
先说第一个,接班人的性格问题。他刘邦自己豪气干云,兴之所至可以斩大蛇,也可以把读书人帽子扔地上撒尿,还可以回老家泪流满面的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可这个儿子却太不像个性情中人了,简直不像老子的种!
这,就是汉初的太子位归属大戏频出的真正原因!
他一个劲的扫平异姓王却不把地收回来,而是安排给自己的亲戚们,一个很大的关键就在于他在防着吕家这一点。最好的齐地,他给了大儿子刘肥,配了最好的国相曹参。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很深的算计安排。
周昌更是直接,急得嘴都磕巴了,满脸通红,青筋暴露地蹦出两个字:不可!
不过这里有两个变数,一是黄芷汀还有次子高济,以及已经“过继”出去的高洛这两个儿子;二是刘馨也有儿子高淳。说起来,即便真是高渊无了,而且没有留下子嗣,那也还有高济可以承袭,应该到不了最坏的情况。
再来看一下他弟弟吕释之的功劳簿:“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击三秦。汉王入汉,而释之还丰沛,奉卫吕宣王、太上皇。天下已平,封释之为建成侯。”
戚夫人自恃得宠,总希望自己的儿子赵王刘如意能够继承皇位,没事就跟刘邦哭。史书中记载,甚至达到了“日夜啼泣”的地步。她的这种办法,就特别符合一些刻板的弱智宠妃印象,她们总认为跟自己男人哭闹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
总之,在整个京华的超级武装集团之中,他这两镇狼兵看起来并不起眼。
不过他也有一点优势,那就是他手头有高务实批准拥有的两镇狼兵,两镇合计有两万五千人。
刘馨虽然属于半路加入,但很快干起了萧何的工作。具体来说就是负责将复杂工作汇总报告,让高务实能以最短的时间批复最重要的事项。同时她还在一定程度上兼具张良的任务,即在重大事项上与高务实进行关键性商议,帮助高务实下定决心,这一点也不容忽视。
吕家的势力实在太大了。吕家在古往今来的外戚集团重属于比较特殊的,他们家并非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那种“族以女贵”的暴发户家族,人家吕家对于汉王朝的军功贡献非常巨大。
叔孙通说:太子,国之本也,根本一动,天下震动!
这二位如果内斗也还罢了,但她们居然是联盟,那就意味着最大的权利蛋糕要被她们拿走,如此高家宗亲们还能分到什么呢?
然而吕太公的家教相当到位,因为即便并没有过上好日子,吕雉依然日日夜夜为家操劳,帮衬刘邦,无怨无悔。必须对吕太公表达敬佩,因为他教养出了一个相夫教子、贤惠持重、任劳任怨的好女儿。
这一次,吕雉和刘太公被项羽抓走了,而且这一抓就是三年。直到荥阳和谈,吕后才被放了回来,但回到自家男人身边时,刘邦早已宠妃成云,其中最受宠的那个,叫戚夫人。
除非高济也无了,那么高洛因为被公开过继的原因、高淳因为不是嫡子的原因,双方的地位都比较尴尬,而双方的生母又都实力强大,于是就可能面临争位……那这就更复杂了。
萧何那样的相材,所做的事叫“佐”;张良和陈平那种挽狂澜于既倒的献策,叫“平(定)天下”。因此可以看出,吕泽至少是跟汉初三杰平级的能力与功劳,而且只高不低!
然而历史上大部分的政治家没有高务实这种穿越者才有的先天条件,他们往往很难找到什么新航道,只能选择重新分配利益。这时候,他们就只能牺牲掉一些可以被牺牲的群体,去安抚住所有不能得罪的集团。什么时候要妥协,什么时候要强硬,什么时候必须演戏,这都是贯穿一个政治家一生的课题。
比如说,汉初功侯封赏的阳都侯丁复,封了七千八百户,仅次于萧何的八千户,排名第五。曲成侯蛊逢(虫达),封了四千户,而陈平也不过五千户。这些人都是明确从属于吕泽的大将。
黄芷汀和吕后相比,早年吃过的苦肯定没有吕后多。毕竟当时高务实是顶着高文正公嫡传、六首状元、皇帝发小等牛逼身份去广西并与她结识的,而且身居广西巡按要职,拿捏着一省官员风纪大权,各大土司等闲都不敢得罪他。
因此,吕家的这兄弟俩有势力、有人脉、有军功、有资历,对于刘邦集团举足轻重。这样一来,刘邦对于立不立刘盈就有巨大的矛盾心理了。
他不用犹豫的地方在于,刘盈的这个舅家肯定能帮他坐稳江山,而且吕雉这个太后的政务能力肯定是加分项。但他又犹豫,吕家这一家子从媳妇到舅子们太他娘的厉害了,万一吕家把这外甥给一脚踢开呢?可别我费心巴拉扫平天下,结果成了给你家做嫁衣裳了。
这并非偏见或者歧视,只是天性而已。就如同小男孩你不教他,他也会钟爱刀枪大炮飞机坦克这类玩具,而小女孩你不教她,她也会钟爱玩偶布娃娃和各种亮晶晶的玩具。
不过刘邦的重大疑虑在高祖八年时散去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吕家的掌门人吕泽在这一年死了。但是,刘邦对于太子大位仍然没有最终拿定主意。他对吕家仍然不放心:老大的确死了,但老二吕释之还在,再加上将来会成为太后的妹妹,这个势力依然非常强大。
母子这一别,就是三年多。刘盈在青少年阶段缺乏父爱,屡经大变,唯一的依靠是母亲,但母亲也被迫离他远去。自己这位老爹,是个连自己孩子都不管不顾的混蛋玩意儿。
说回牢狱之中的吕雉,没多久之后天下大乱,她被放了出来。按理说被连累成这样,就算是个泥人儿也该有火了,但她不仅没有恼怒刘邦牵连自己,反而经常去芒砀山中给混成为了原始人的刘邦送吃的、送穿的,回去之后还经常为自家男人做广告宣传。
只要“京师”不在手里,大义名分往往就没你什么事,成事的概率就被腰斩,甚至脚踝斩了。而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南疆的中枢定南城显然是黄芷汀、刘馨二人牢牢控制在手的,如果高务实有什么意外,第一时间掌握主动权的必然是她们。
至此,可以用吕后为模板来对比一下黄芷汀和刘馨的成色了。
由于刘亭长经常满世界浪荡,又不干活,挣的那俩钱还不够他自己败的,所以吕后只能一手事生产,一手带儿女,亲自带着孩子们下地干活。
即便将来高务实调整定南城防务,黄芷汀、黄应聘姐弟也依旧有五万大军在手,这可是黄家的基本盘,高务实除非也来一场杯酒释兵权,否则事情很难有什么变化。
老爹当初的预言实现了,虽然经历了如此长的时间,而且自家男人打下了天底下最大的一份家业,这是她没有想到的。但对于吕雉而言,或许这与以前也没多大不同,她的工作仍然是帮刘邦操持这份家业。
然而,在高孟男乃至其他高家宗亲看来,账可不是这样算的。现在既然要把黄芷汀和刘馨当做可能的“吕后”来提防,那怎么能只算黄应聘手里的兵力呢?
黄芷汀没有哥哥,只有两个弟弟。大弟弟黄应雷自己作死,现在已经被废,处于圈禁状态,不说也罢。
刘邦总是喊着:“老子这份天下是马上打下来的!”是啊,的确如此,可是这种话说起来虽然特别过瘾,但对别人也会起到示范效果——对啊,你当初不就是个街道居委会主任嘛!你既然可以打,那没准我也能呢?哦,你确实很厉害,各种洪福齐天,可是你儿子就不一定也这么蒙天所眷了啊!
于是这就牵扯上了刘邦的接班人问题。对于这一点,史书中比较热闹,各种篇幅的“换太子”描写有很多,但实际上即便刘邦非常想这么干,但当他真正想要落实时,却并没有什么选择。因为他只要想到自己总有一天会过早驾崩,他就会明白在他死后,只有他的正妻吕后,或者说以吕后为首的吕家,才有这么大的分量能够镇的住他刘家的江山。
是啊!不是自家的男人,谁会去这么精心寻找他的优点呢?不是把这个男人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重要,又怎么会如此无怨无悔的付出呢?不是将自己的一生和这个男人绑在一块儿,又怎么会一找机会就往自家男人脸上贴金呢?
吕雉是一个好妻子、好贤内助,这一点刘邦是知道的。事实上,刘邦这辈子掏心窝子商量的对象就两个,一个是张良,一个就是吕雉。
这个活儿,更倾向于理性的男人往往都干不好,更别提本就不以理性见长、情感容易过量充沛的女人了。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称帝到袁世凯窃国,一共494个皇帝,但真正算得上有道明君的,你闭着眼睛随便数数,没几下也就数完了。
换句话说,警备军没有获得作战命令时,手头就只有冷兵器,根本威胁不了王宫近卫军。而相反,如果事发突然,出现极端情况,那么王宫近卫军一个偷袭就能将定南第一镇强行缴械,没有火器在手的第一镇肯定打不过准备万全的王宫近卫军。
夏侯婴叔叔将他们救了回来,但自己的老爹又再次将他们踹下了车。刘盈拍着满身的泥土,从老爹凶狠的眼神和不停地咒骂中,他听清楚了,原来是怕他和姐姐拖累了老爹逃跑。
按理说,禁卫军比锦衣卫和净军的战斗力可高到不知道哪儿去了,如果这样作比,定南第一镇应该也远比王宫近卫军厉害。
父亲不应该是孩子们的最坚强的盾牌吗?
不止如此,如果按照最坏的情况打算,比如说届时高务实不在了,难道就只有黄家一家是不稳定因素吗?当然不是,当年从广西移镇而来的土司在那种情况下会全部成为不稳定因素,甚至包括岑凌在内。
刘邦曾经在大庭广众之下试探过换太子的问题,可结果就像捅了马蜂窝。他才一开口,就让人怼得无言以对,朝中的元老们全都旗帜鲜明的站在刘盈一边。
时光如流水,而女人的好时光,早已经过去了。此时的吕后,也已经快四十岁了。她明白,自家男人的心,是再也拽不回来了,但她依旧展现了她一如既往的坚强:我还有一双儿女,还有这份家业可以经营。
不过此时还没对比她们各自家族对京华集团的影响。吕后的背后是“诸吕”,但主要是两个哥哥,吕泽与吕释之。这两个人对刘邦创业集团影响极其巨大。
高家宗亲们会答应吗?高孟男自问,自己是会答应的,因为自己年纪比高务实还大不少,也没有子嗣,再大的权利争来又能干什么,能留给谁?
吕雉虽然是个女人,但却将自己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到了跟随刘邦打天下的这帮功臣宿将当中,这在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后中都是唯一的。即使是朱元璋的马皇后,与吕雉也并不相同——马皇后的影响力主要针对朱元璋本人,而对于朱元璋的部下、臣子,她虽然也有一些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力却远不如吕雉。
但毕竟高务实去广西名义上是被贬外放,黄芷汀那时就跟了高务实,也算是共过患难了。何况在收复安南时,她还为高务实真真切切挡过刀,这份情谊放在任何时代都不可小觑。当然,他俩徒步穿行十万大山,共落潭底、潜行暗河等事,外人并不清楚,否则还要继续高看一眼。
这样一算起来,万一真有那一天,黄芷汀与刘馨联手,她们的实力比吕后只强不弱!
多年的坎坷与风霜让吕雉渐渐通达人性,在不断的摔打与跌倒后,她明白了一个道理:永远不要把自己的好挂在嘴边。感恩的,会心中有数;不感恩的,说再多也没用,反而会惹人厌烦。
单看两万五千人,这个规模似乎也不算太大,不过就是两镇兵嘛,多大事?南疆六大警备军合计共有22镇,总兵力高达二十八万(279400),这还不包括户籍归化制执行中实际建立起来的“预备役”,不包括正在扩充中的南洋群岛几个警备军军镇,也不包括南洋舰队的水兵,更不包括京华在大明境内的武装家丁。
怕就怕舅家动了歪心思,当娘的又脑子抽风,最终舅舅把外甥的基业给夺了。亦或者高渊如同刘盈一样短命,那就更糟糕,搞不好就是一场南疆版的诸吕之乱,来个诸黄之乱。
即便不被斩尽杀绝,也一定会死死压制。没准结果就会跟大明国内的宗王们一样,名义上看着是有不少田地,实际上由当地衙门代管,只在最后把折算的钱财给你,至于实权什么的就别想了,一点也不会漏给你们。
这一切,让他的性格变得柔弱且缺乏安全感。但好在,他的母亲还是回来了。
但是他也知道,这些小辈们不会答应,而且没法说服。
高家的基业是高家人的,高渊是六叔嫡子,他确实能拿,但黄家凭什么?刘家凭什么?你高渊不把我们这些自家兄弟当兄弟,那就别怪我们自己凭实力分家了!——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我是廖振新”、“云覆月雨”的月票支持,谢谢!
ps:如题,三章合一。写这一章前,我认真琢磨了一下,最符合当前南疆权力局势的类比可能就是汉初,因此着墨于吕后和黄芷汀、刘馨当前权力与影响力的对比。这其中我特意隐藏了一些细节没有说明,大家如有兴趣,可以从性格、行事作风等方面分析一下,推演后续剧情可能的走向。
其实我在本书前文中对黄芷汀、刘馨各自的性格和行事逻辑有过多次伏笔,大家或许能借此推演出几种走势,应该挺有意思。哦,也不要忘了高渊自己目前已经表现出来的性格和作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