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7章 「尉来半导体」(1/2)
第1037章 “尉来半导体”
ps:求保底月票~!
確实只是刚刚开始,不过国民技术能够快速实现量產突破,最需要感谢的还是中芯国际。
中芯国际目前主要的业务还是消费级晶片,在车规级晶片方面的布局並不多,在晶片產能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企业选择市场更大的消费级晶片无可厚非。
中芯原本也並不想接国民技术的代工订单,这样一家小型的企业,合作的企业也仅仅只有尉来汽车一家,技术实力方面在中芯看来也相对落后。
与中芯国际谈合作之时,国民技术正经歷私有化退市的整理期,前途渺茫不说,彼时的汽车晶片市场,对於国產化替代的需求实际上也没有那么大的需求,至少跟手机晶片有很大的差距。
“四年的时间,证明了檀总您的眼光以及战略,也证明了国民技术团队以及尉来的优秀。”
赵海俊,联合ceo,负责中芯的整体运营,同时也主管中芯的特色工艺业务,中芯的特色工艺业务其实就是汽车晶片相关,包括车载mcu,功率半导体,以及传感器/cis晶片。
“哪里,还得感谢赵总的大力支持。”
最早檀锦程说服的就是这位,时间要追溯到2019甚至要更早一些的时间,彼时的中芯在车规级晶片业务上並无太多建树,公司在当时也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2000年成立,初期高速发展,然后自2003年中芯就陷入到了与台积电长达七年的专利之爭,好不容易调整过来,也获得了產业大基金的注资支持,然后又赶上了2018年窗口期。
2019年中芯,前有產业大基金加持,后有ipo衝刺计划,外界看来是比较风光的,但实则暗流涌动,这是一家与菊受到同等待遇的公司。
急於上市很大部分也是因为这部分原因,彼时的中芯真的没有太多的精力拓展车规晶片业务。
“哪里哪里,合作双贏嘛。”
赵海俊笑道,四年之前,这位年轻人走进他的办公室,开口就是让他不要有任何的幻想,儘快买进光刻机,如时间上来不及的话,就要加速推进技术突破,寻求在无先进设备的情况下推进晶片製程的研发。
隨后,又表示隨著新能源汽车项目的推进,只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市场对於国產车规级晶片的需求將会大大的增加,中芯可以加速特色工艺业务的布局,而尉来是他们最好的合作伙伴之一。
当时的檀锦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行业从业者,他自然能够意识到这些,不过在2019年,双方的关係算是相对缓和的一年,很多人其实还是寄望於能够谈判的。
包括他们內部很多也是这么认为的,大部分人依旧在不愿相信,或者说不愿意接受,檀锦程坚定的態度,是他印象最为深刻的。
四年的时间,证明了檀锦程当时的判断,哪怕换了个人还是如此,甚至可以说要更加的糟糕。
这就是他们俩人第一次见面的场景。
也是从那之后,通过多次谈判,中芯与国民技术以及尉来达成了合作,同时在2020年,中芯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成熟製程方面,扩大28纳米及以上產能,满足汽车,物联网等市场需求。
与此同时,中芯也加速了在没有先进设备的情况下对先进位程的研发,倒不是因为檀锦程的提醒,而是环境使然,一切来得太快,让他们不得不如此应对。
不过对於赵海俊本人而言,与檀锦程的第一次会面,多多少少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当事情临头之时,彼时的提醒再度浮现,他在执行企业运营之际,就能够更加的从容了。
外界认为中芯目前没有拥有多少先进位程,包括合作伙伴都是如此,然而事实並非如此,秘密研发之下,中芯已经具备相当雄厚的实力了。
“今后在不影响贵司计划的同时,希望能够在產能上给予尉来一些倾斜。”
如今中芯在车规级晶片业务方面合作的车企已经不止尉一家了,像是byd,闻界等等车企都成了中芯的客户,中芯这项业务也算是拉起来了。
(请记住101??????.??????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没有问题,这个我可以做主。”
赵海俊很爽快的答应下来,作为与中芯合作的第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尉来不仅仅是行业龙头,也是他们介入新能源市场的支点,同时还是车企里最大的客户。
这点优先权,还是可以做到的,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赵海俊也想通过尉来的合作关係,看看能不能从台积电手上抢到地平线的代工合同。
虽然檀锦程已经不再实际控制地平线了,但影响力还在。
五月份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孙迎同在巨量引擎总部向檀锦程匯报工作。
所谓的总部,其实就隱藏在闪驰大厦之中,自打檀锦程卸任其在闪驰集团职务之后,闪驰大厦总部的顶层大楼,就被改造成了巨量引擎的总部。
最顶上的三层,都归於巨量引擎所有,与其他楼层电梯分开,低调办公的巨量引擎,哪怕是在这个楼层办公的闪驰集团员工,都很少见到他们。
檀锦程也很少再在此办公了。
目前国民技术在车规级晶片方面,虽然能够实现量產了,但也只能做一些基础的替代,而绑定的企业当中也只有尉来一家,想要公司高速发展,除了向上研发之外,还需要开发更多的客户。
涉及到具体的业务,这些就不是檀锦程该去管的了,需要孙迎同以及国民技术的团队去努力,或者说檀锦程在国民技术这里扮演的角色已经阶段性的结束了。
“给你们三个对標对象。”
闪驰大厦依旧是北仓区最高的楼,与孙迎同並立在落地窗前欣赏风景。
“您请说。”
这几年专注於研发,一些低端的业务也都是能砍则砍,国民技术的营收几近停滯,所有的支出均来自於巨量引擎的输血,也是时候该变一变了。
不指望短期之內能挣钱,但至少要儘快把营收提升至十亿级,孙迎同知道这是老板对他们下一个阶段开始派任务了。
“最差的话,就是你们混成现在的赛腾微,依旧给尉来小批量出货,或者进入到一些二线车企的供应链,日子嘛过得不算有多好,但勉强可以活下去。”
赛腾微今年进入了byd的供应链,但做过迪子供应链的零部件商都知道,其毛利率十分的有限,多数情况下也只能作为二供,甚至是三供的角色存在。
如果不向上研发,这样的公司在市场上几乎没什么存在感可言,在產业链里也只能扮演被拿捏的角色。
“第二个对標对象就是芯驰科技了。”
芯驰科技是一家年轻的公司,他们2018年才开始组建团队成立,然而脱胎於恩智浦团队的芯驰科技,其发展轨跡却是相当神速,有技术的同时也受到了诸多资本加持。
芯驰在2020年就首次流片,这距离他们成立还不到三年。
2021年,芯驰量產的晶片就出现在奇瑞捷途,哪吒u等车型身上,今年开始进入到byd,长安以及尉来的供应链体系,芯驰为尉来l1提供晶片供应,其x9系列预计今年內出货总量將达到50万片。
发展神速的芯驰科技,今年已经完成了c轮融资,目前的估值达到了120亿元,这家成立仅仅五个年头的晶片公司,预计到2024的出货量將突破200万片,以5%的市占率仅次於地平线以及菊。
120亿的估值之於芯驰,也只是一个起点而已。
孙迎同连连点头,又笑著问道:“那第三个对標对象是地平线了?”
檀锦程同样笑了,摇了摇头道:“不是,是兆易创新。”
地平线第是檀锦程在晶片领域投资最早的一家公司了,初期是他与余愷团队联合组建起来的,但那会儿他这个门外汉,对於晶片的了解並不多,余愷团队也要做著路线探索的任务,因此在路线问题上耽误了一些时间。
不过好在都是专业的团队,地平线很快就进入到正轨当中,如今地平线已经是国內知名的车规级ai晶片以及算法公司,专注於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计算平台。
从技术研发到大规模量產,如今地平线旗下的主打產品为征程系列,征程3拥有7纳米製程,算力5tops,主打的是l2+adas,目前搭载於尉来多款车型。
另外,今年九月份,地平线还將发布征程5系列,对標的是英伟达orin,支持l4自动驾驶,虽未发布,但已经圈定了多家品牌。
包括byd,红旗等国產自主品牌都已经与其签下了订单,锁定了產能,预期將於2023年量產。
截止到目前为止,地平线凭藉著征程系列占据著我国自动驾驶约50%的市场份额,在l2级adas市场的份额占比超过了60%,不过在全球范围內,地平线的市场占有率还不足5%,依旧有著很大的空间。
但这已经是我们唯一能够与国际巨头对抗的企业了,菊目前在这一赛道上是地平线最主要的竞爭对手之一,但是在国际上,还是得看地平线。
估值近百亿美刀,妥妥的独角兽企业,地平线也被认为是檀锦程投资最成功的企业之一,另外在地平线身上,多数投资人以及同行都见识到了檀锦程的大格局。
成立初期依赖於檀锦程与他的巨量引擎,在得到上汽鼎力支持的情况下,地平线走上了一条“晶片+整车”协同的模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