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几家欢喜几家愁(1/2)
第398章 几家欢喜几家愁
朱常洛去了无锡,贺盛瑞和邹义则一路往苏州、浙江去。
市舶司在宁波,苏州和杭州也有织造局。
此去任务不轻。
市舶司,要从宁波移到将来的东都。
织造局,要改成厂行,由官产院来管。
所涉也是一个巨大的地方利益团体。
对于地方来说来说,贺盛瑞是亲临此地的第一个实权相臣。邹义更不必说,司礼监秉笔大珰。
“治吏。”朱常洛看着他们,“铁打的老吏,流水的官。地方大族,把持府衙州衙县衙实务也不知道多少年了。政令越清楚明白,他们浑水摸鱼的机会越少。这个难题先交给你们了,江南那么多生员和没考取功名的人,总比许多大字不识几个的胥吏强。其中关节,你们都是明白的。”
正确内(容在%六九%书'吧读!{
像这样的梁子,当时能干活的贺盛瑞与太监们结了不少,要不然后来也不至于轻易被贬。
所谓二人一车一灶,这是缫丝这道工序里此前盛行的对缫法。现在,江南一带的缫丝工艺已经在进一步改进。
但这事毕竟需要工部督工官员的配合。
至此,那百家百业皆列朝堂又往前迈出一步。
大盐商们就算只是在范元柱面前都要恭谨对待,他们虽然不用面对天子本人,但贺盛瑞和邹义的身份难道不比范元柱高上许多?见到了贺盛瑞,他们是战战兢兢,但贺盛瑞却十分随和。
但在随后的新政大潮里,在野士绅注定要面对越来越严苛的环境。
大家都能接受。
君臣之间,一切心照不宣。
“陛下圣武贤明,所思所虑无不惠及国计民生。既知是破天富贵,那便接好。”贺盛瑞笑着说道,“本相此行,除了让你们深悉朝廷意思,更带了陛下恩旨。明日苏州织造局,族中进过学的后辈可带来。本相考较之后,择优荐入太学或大学校。官产院新设,诸衙无不与工商各业打交道,缺的人手不少。”
织造局的核心工作其实是为皇家及官府织办,那些该上交的,实则没有收益进项。一开始,还是以佥派徭役的方式,从这一带佥派部分人家成为机户,这部分就是世代匠籍了。
毕竟要对好“口供”,大家先站到干岸上,选择是哪些人从过去的旧船上翻下去。
或者说,大明将来的财政宽裕与否,要看他的工作成效。
当然了,必须遵循新的制度,在工商业的税收方面贡献足够。
有些生员是觉得还想再考,有的则觉得做小吏有辱身份,还有一些则作为地方士绅更超然一点,携宗族势力让地方官府忌惮。
这里基本都以蚕桑为业,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以这里为中心,这一带已经成为规模很大的丝绸生产交易市场。
两重身份兼有的,更该看清风向。
“先去震泽、盛泽一带看看吧。”邹义吩咐完了之后就对贺盛瑞说道,“贺相,请。”
再之后,小的壮大,大的联合,就有了纱锻、绸缎行庄,还组织了公会。
如今,官产院又要动内臣的利益。
那么这一论新政推行先治吏的风波,就是他们的一个机会。
与此前从山东等地传过来的不一样,这一次皇帝具体解说了不少朝廷新政的考量。
丝绸、瓷器、纸张……许多行业的产品和人,他都要从中挑选一些,让他们去广州。
对抗不了就加入,别再纠结身份品级。反正,随后地方都会改制,像辽宁省和承德府那样,难道还需要多操心安置问题吗?皇帝能先跟他们商量、“征求意见”,就是已经考虑安置问题了。
贺盛瑞会从南京与御驾分开,先到浙江,再去福建、江西,最后到湖南那边再与御驾汇合。
他们愿意改变,有这个觉悟在将来忌惮不少,那就是改观。
盛泽镇上的一个宅院里,此时已有七个身穿布衣的人紧张等待着。
贺盛瑞听得连连点头:“陛下设官产院,正是要专设衙署,助百工百业更上一层楼。此行是为江南丝绸织造行业奠定大兴基础,今日我先与你们会面,便是给苏州织造行当一个定心丸。于你们而言,好时候到了。”
就好像衣食住行之中的这个衣,皇帝甚至也跟他说过:如果在宣大、承德、辽宁有兴盛的毛纺、制皮行业,那么草原上的各部,此后都只能依附于大明而活,为大明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羊毛、兽皮。对他们来说有收入、过得比以前好,对大明来说则又会通过利润更高的工业品把钱赚回来、过得更好。
即将解开对商人等群体穿丝绸的禁,是放大这个市场;即将在广州举办海贸博览会,也是放大这个市场。
朱常洛也知道江南深究不得,万一真查出什么来呢?过去的传统就是如此,什么改变都是慢慢才能实现。
织机方面,也开始应用新型的斜身大楼提机。加了个“叠助”部件,提织造在体力门槛降低的同时,产品也变得精细均匀。纹样设计对称严谨而复杂,质感光泽多样,这都是新型提机带来的好处。
但这点点人,哪里满足得了整个大明的皇家及朝廷需求?其实慢慢下来,民间就出现许多自发的机户,而织造局也会向民间直接采买纱锻、绸缎。那些不是被佥派的机户,就此自产自销,被称作现卖机户。
贺盛瑞和太监们的关系,以前并不算好。
先到苏州。
官产院当然是相对特别的,贺盛瑞去做这个总管官产大臣,就因为他本身精于管理和财会。在工程营造方面,他很懂;现在,他需要懂更多行业。
贺盛瑞粗略数了数,然后就感叹:“这小小盛泽镇上,行庄已有百户了吧?”
衣食住行,朝廷对于基础民生行业是着重规划的。布更廉价,但丝绸也有很大的市场。
于是话说着说着,一众丝绸商人才又惊又喜。
重回南京之后的次夜,他只赐宴这些人,席上就说道:“你们呈上来的方略,朕都看了。其他都是小事,寻常百姓已经惯于旧制,新政虽利于民,却最怕地方官吏变善政为恶政,搞得人心惶惶。有一条你们都没说到,那就是将来赋税征缴,怎么才能让百姓觉得是比以前好。”
无错版本在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这些重臣当然明白。
贺盛瑞假装配合,先问他们怎么做才能长久。太监们就说应该用砌成墙用的青砖,再灌以灰浆。贺盛瑞就点头答应了,等开了工,就又跑到被冲毁的地方问:“这里以前也是用的青砖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