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虚假的榻上对(1/2)
下邳东成县,鲁肃还在抱著一卷竹简诵读,就被僕从送来的木质名刺打断。
“徵辟?我未及加冠,又不曾举过孝廉,如何徵辟?扬州刺史不是汝南陈温来著,怎得又多出来一个叫刘玄德的扬州牧?”
鲁肃有点纳闷,將那名刺又仔细看了一遍,转而问向一旁的僕从:
“送来这名刺的使者,可曾留下什么话语?”
“回主君。”那僕从施礼道,“那使者说,刘使君赴任在即,难全礼数,只待明日就会备齐礼物,登门拜访,还请主君勿怪。”
“原来是新官上任,怪不得未曾听闻。”
鲁肃点点头,神情有些恍惚:
“扬州牧,镇东將军,成武县侯,刘备,汉室宗亲,若是果有明主之姿,未必不可一展毕生抱负。”
......
事实证明,刘备能够笼络天下英才誓死追隨,从小就有些天赋的。
虽然这会登门拜访,处於赴任的途中,情况特殊,只是礼数层面有些不够周到。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想,这同样体现了刘备对於鲁肃的看重啊。
从雒阳一路向东南奔波千里,“家”都来不及回呢,倒是先来拜访你,你感动不感动?
虽然礼数层面不够周全,但是准备的礼物足够丰厚,玉璧、帛书、佩剑、书简一应俱全,而且姿態放得极低,一下子搞得年仅十八,见识仅在乡县一地的少年鲁肃有些措手不及。
最关键的地方,刘备早从高渊那里获得了长足的情报。並非直接徵辟,而是从以往的游侠经歷作为谈话切入点,一下子就找到了二人的共同语言。
鲁肃本就是豪强出身,早年黄巾起义那会,其他豪族都在趁著百姓躲避战乱,流离失所之际,大肆侵併田宅。只有鲁肃反其道而行之,仗义疏財,周济穷困,没少获得周围游侠归附。
为什么有人彼此相投,显然是因为二人都有著类似的经歷。
高渊从一开始就没担心过此行会徵辟失败。因为本质上两汉期间,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便是传承於春秋先秦。
如同兵家共祖姜子牙、儒家圣人孔子一般,这时天下的游侠,也以介子推、程婴、豫让、荆軻这等先贤大义之士作为精神图腾,讲究的便是一个“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
当然,这种整个社会认同的价值观,最终因为“洛水之誓”戛然而止,彻底轰塌。
想想也令人感慨。生於大时代的两位最顶尖的对手,又同为复姓。
有人输了一世,却贏了千载。有人兴族十代,却遗臭万年。
以至於后世形成了普遍认知:凡姓诸葛,生而口衔美玉,凡为司马,骨髓里似乎都流淌著罪恶。
当然,司马懿的行为,对於后世的负面影响远远不止於此。
简单一句话来讲,“罄竹难书”这个词来形容別人可能有些夸张,但是用来形容司马懿,那堪称是量身定做了。
这是后话...
......
“先生,先生,主公在唤你。”
正当高渊胡思乱想的时候,胳膊肘被旁边的人杵了杵,而后才听到屋子里传来刘备的声音。
“你俩坐对喊我作甚,难得不用遭受顛簸之苦,如此悠閒地晒晒太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