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新的水利工程与皇帝也饿当差的兵(1/2)
第97章 ,新的水利工程与皇帝也饿当差的兵
天启六年,九月初七日,米脂重民报社。
采脂学正王阳,望看对面那眾大同报社之处,只见百姓们进进出出,喧闹非常。不时有爭吵咒骂之声传来,皆是那些心怀矛盾,前来请大同报社评理的百姓。
这评理断事原是县衙分內之事。可如今这县衙之人,眼里只瞧著银钱,哪管什么是非曲直。百姓们一则对大明官员早已失却信任,二则也实在拿不出那些打点的钱財。
等他们发觉这大同报社竟能主持公道,那大同报社便渐渐取代了县衙在此间的地位。
王阳心中虽明白百姓这般选择的缘由,可著实难以接受这等状况,不禁长嘆一声道:“四维不存,礼崩乐坏至此啊!
恰在此时,刘南卿匆匆而来,手中捧著报纸,恭敬稟道:“先生,最新一期的《重名报》已然排版印出,您的文章赫然在那头版头条之上。”
王阳接过报纸,看了自己所撰之文,神色庄重道:“当今天下局势如此颓废,究其根源,皆因士绅腐朽墮落,人心不復往昔纯善。我等读书人,身负教化万民之责,自当以身作则,砥礪风气。只要三纲五常得以坚守,不乱不废,天下方能重归太平。”
言罢,他自光严肃,又叮嘱道:“你等切切不可效仿那大同社,做出倒反天罡之事,扰乱四维纲常。否则,天下必將大乱,生灵涂炭啊!”
大明立国二百五十余载,如今这天下之势,诸多有识之士皆感已到了非变革不可的地步。
士林之中,眾人皆在为这天下探寻出路。是以,王阳明心学横空出世,泰州学派、李势心学亦相继兴起,皆欲为这困局寻得破局之法。
起初,王阳对那新立的大同社亦是满怀期待。大同社成立便多有善举。不仅妥善安置流民,使其有安身之所;又大力发展產业,令地方经济渐有起色;还组织人力打井抗旱,新修水利,以解农桑之困;更在田租一事上,力行减租之策,
屯田安民。如此种种举措,看实让米脂这一方之地气象一新。
彼时,即便王阳对大同社的某些学说理念心存疑虑,却也不得不对这些年轻后生的执行能力钦佩有加。在他们的带动之下,米脂之地粮食產量渐增,各行各业亦蓬勃兴起,往昔的动盪局面逐步得以平定,渐趋安稳。
然而,好景不长,大同社的行事弊端很快便显露无遗。他们竟將米脂的地主土绅一概驱赶,致使地方秩序大乱。那些佃户也趁势而起,行为多有暴虐之举。
在王阳看来,这大同社如今的行径,与那乱党贼寇又有何异?如此胡作非为,迟早会激起士绅们的怒火,被剿杀得乾乾净净。
此刻,王阳心中满是愤薄与惋惜。愤的是这些后生如此行事,罔顾纲常法理;惜的是本是一群大好青年,本有著光明前途,却因误入歧途,被引入了这方劫不復之地。
刘南卿道:“先生,我等自幼诵读圣贤之书,深知上报国家、下安黎民之责。断断不会效仿那大同社,做出这等祸乱国家之举。”
王阳微微頷首,神色凝重道:“正是此理,我等切不可迷失,当守圣人之教,护这天下安稳。”
当下,《重民报》与《大同报》恰似一对双生子,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各自沉浮。
大同社行事越是乖张暴虐,便有越多的縉绅士族慷慨解囊,资助《重民报》
。如此一来,《重民报》愈发兴旺昌盛。
在过去这一年间,《重民报》渐入稳定之期,每七日发行一期报刊。每期一经推出,便能售出三五千份之多,其影响力如涟漪般扩散,竟至整个延安府。更有米脂乃至延安府的诸多贤达名流,欣然在《重民报》上挥毫泼墨,发表文章。
而《重民报》也在这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一一事事皆与大同社针锋相对。大同社倡导减租,《重民报》便鼓吹减税;大同社带领农户大兴水利,《重民报》便在报上撰文痛斥大同社滥用民力,劳民伤財。
这段时日,双方围绕这些议题,你来我往,论战不休。
彼时,徐晨正带领一眾农户积极开展屯垦事宜,同时著力修建小型水利设施。为求將此事做好,徐晨不断从脑海中的诸多理论知识里探寻良策,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
然而,隨著实践的深入,徐晨愈发清晰地意识到,仅靠这些小型水利设施,
想要改善米脂的农耕条件、提升粮食產能以抵御旱灾,无异於杯水车薪。
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佳之法乃是修筑一个贯穿全县的大型水利设施。
米脂之地,典型的陕北千沟万壑地貌,大部分区域地势复杂,实在不具备修建水利设施的条件。
但无定河一线却是个例外,此处有一条狭长的盆地,其间土地肥沃,堪称米脂最为膏之地。可令人惋惜的是,当地水利设施极度遗乏,农户们大多只能仰仗上天恩赐,靠天吃饭,这片得天独厚的好地方,就这样在岁月中被白白荒废。
徐晨心中遂有了一个宏伟的设想:在无定河两岸修筑两条主水渠,让其贯穿米脂最肥沃的这片土地。如此一来,无定河两岸的十方亩良田皆可变为水浇地。
届时,农户们无需再像往昔那般辛苦打水浇灌,只需轻轻打开水闸,清澈的无定河水便能潺潺流入自家田地。徐晨经过仔细测算,若此水利设施能够顺利建成,每年可为米脂县增產十万石粮食,这无疑將极大地改善当地的粮食状况。
当然,如此浩大的工程,所需的人力物力著实不菲。经徐晨精心核算,大约需要两万青壮劳力,且需投入三年的农閒时间。工程建设期间,不仅需要大量的铁製农具、砖头、水泥等物资,单是两万青壮劳力所需的口粮,便高达二十四万石。依照当下米脂的粮食价格估算,整个工程的耗费大致在十五万两至二十万两白银之间。
徐晨细细审视自己统计出来的造价明细,这么便宜的价格就可以改善米脂的农田水利设施,此工程大可以做。
大同社向来奉行宣传先行之策略。徐晨当即便命人將米脂的水渠工程详细绘製成图,连同工程所需的人力、物力等各项明细,一同刊登在《大同报》上。
同时,他还在报上发出诚挚呼吁,期望全县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齐心协力改造自己的家园,共同將米脂打造成塞北的富饶粮仓。
此水利工程的消息一经传出,在整个米脂县掀起了轩然大波。然而,大多数人对此却之以鼻,嘲讽徐晨的想法简直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要知道,米脂去年向国库上缴的小麦不过两千石,折算下来价值一千六百两银子。而徐晨规划的这项工程,所需费用竟相当於米脂上百年的税收总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