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公开宣传公天下与相互不信任的困境(1/2)
第124章 ,公开宣传公天下与相互不信任的困境
艾志鸿面色涨红,被沈荣一番言辞说得无言以对,儿次想要出声,终是没能再吐出半个字来。
其他的举人秀才见状,更是若寒蝉,大气都不敢出一口,生怕这如芒在背的话题一个不慎就落到自家头上,惹来无端麻烦。
朱治道见状,微微拱手,和顏悦色道:“方才沈兄所言,实乃一时气话,当下大明所延习的这套弱肉强食之制度,已然弊病丛生,难以適应当今的天下。而我大同社一心嚮往的,乃是建立一个公天下。诸位可知,何为公天下?简而言之,便是土地归天下百姓所共有,这也正是我等推行均田之缘由啊。”
朱治的这番话,如同一阵舒缓的微风,让在场眾人紧绷的神经稍稍鬆弛了些,大同社似乎不再像之前那般气势汹汹、础逼人。
举人郝杰轻咳一声,整了整衣衫,神色凝重道:“朱兄,且不说这公天下不过是流传於三代传说之中的美好愿景,难以企及。就说贵社,总不能仅凭一已理念,便隨意掠夺我等的土地吧?这於情於理,恐都说不过去。”
朱志听闻,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霸气却又不失温和的笑容,朗声道:“郝兄此言差矣。在我大同社的理念里,这世间的山川、河流、田地,本就属於全天下人。如今我大同社推行均田,让天下百姓都能有田可耕,又有何过错?而且,我社从未禁止诸位耕作。郝兄若有意体验农耕之乐,大可前往县衙报备,表明自己愿为农夫,如此便可申请得五十亩田地。我大同社秉持的是“耕者有其田,不耕者无其田』之原则,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言罢,朱治又是微微一笑,环顾四周,目光坚定而平和:“我大同社所反对的,只是那些肆意盘剥百姓之人。如今天下动盪不安,究其根源,便是这类盘剥百姓的人太多,致使百姓不堪重负,苦不堪言。我等所做之事,不过是正本清源,为天下百姓谋一条生路罢了。”
此言一出,四周的读书人顿时一片譁然。朱志虽说语气平和,面带微笑,可话语表达的是他们大同社的规矩取代了大明的规矩,並且还要他们遵守这个规矩,那股隱隱的傲慢与霸气,竟比沈荣更甚几分,仿佛全然没將在场眾人放在眼里。
人群中有人忍不住高声道:“你们这般行事,已然得罪天下,如此大逆不道,大业必定难以成功!”
朱治却不以为意,从容笑道:“我大同社所走之路,的確是一条前人未踏之新路,能否成功,我们亦不敢断言。但有一点我们十分清楚,大明现行的这套制度,已然病入膏盲,难以为继,家天下也越来越不適应当今的天下了,是到了终结这一制度的时候。走新路虽充满未知,成功与否尚未可知,但却是探索走出这治乱轮迴的必由之路。即便前路荆棘密布,我等亦当勇往直前。”
打贏榆林卫主力之后,大同社员个个对自已走的这条路信心大增,他们不过占据了米脂就已经可以战胜榆林卫了,等他们占据了整个延安府,整个关中,横推天下也不是难事。
所以现在大同社员信心十足,开始对外传宣传以公天下取代家天下。
这场人才招募大会举行的非常顺利,虽然大同社狂妄,但他们手中的银子是实实在在,这些都快要饿死的童生哪里会在意大同社是不是在造反,先想办法活下来再说。
徐晨在绥德州稳定局势后,留下一营人马驻守,而后亲率大军,沿著当年那承载看无数歷史记忆的秦直道,浩浩荡荡南下。
大军一路势如破竹,顺利攻占了清涧县,紧接著乘胜追击,又拿下了延川,
延长两县。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11月21日,徐晨率领著三千护卫队战士,威风凛凛地杀到了延安府肤施城下。抵达城下后,徐晨並未急於下令攻城,而是吩咐手下人立刻著手賑济灾民。
此时的陕北,气温已然降到了零度左右。受小冰河期乾旱气候的影响,天空虽还未飘下雪,但隨处可见水坑已经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在这寒冷刺骨的天气里,那条有看1800年歷史的秦直道上,却涌动看无数零零落落的大小队伍。
这些灾民身著单薄破旧的衣衫,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们扶老携幼,步伐艰难地向前挪动著。每走一步,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不时有人体力不支,倒在路旁,大多再也没能站起来。他们的眼泪早已哭干,却连为自己亲人挖个土坑埋葬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用一些杂草枯枝盖住亲人的身体,而后继续前进。
支撑著他们继续前行的,是一个不知真假的消息一一在米脂,有一个大同教,教主姓徐,是个菩萨心肠,在米脂賑济灾民、分田分地。
这个消息,就像黑暗中的一丝曙光,成为了他们唯一的救命稻草,所以他们不顾严寒,毅然踏上了这条通往米脂的艰难之路。
徐晨在行军路上,看到这悽惨的景象,心中大为不忍,立刻询问详情。得知缘由后,他先是留下一部分粮食分发给这些灾民,安慰道:“乡亲们,绥德州如今正在推行均田,只要到了那里,便有活下去的希望。”
同时,他即刻下令让刘永在秦直道沿岸各处设立救济点,准备好热气腾腾的米粥和保暖的羊毛衣裤,全力救济这些流离失所的灾民。
然而,隨著徐晨的军队逐渐远离绥德州,那些原本被救济的灾民却改变了方向。他们紧紧跟在护卫队后面,虽然徐晨说了绥德州有救济,但这些流民却不敢放弃眼前抓住的救命稻草。就这样,当护卫队抵达肤施县时,身后已经跟隨著上万流民。
徐晨略作思索,当机立断,將这上万灾民组织起来,分成两营,安排他们充当后勤人员,发挥各自的作用。
与灾民把徐晨视为救命恩人截然不同,这一路的土绅们,却將徐晨及其带领的大同社视为恶魔一般。毕竟,他们消息更为灵通,早已得知大同社在榆林击败总兵杜文焕的消息。如今在整个陕北地区,大同社已然成为一股无人能敌的强大势力。
原本,若是仅仅如此,地主土豪们虽会心生忧虑,却也不至於恐慌到这般地步。关键在於,徐晨在绥德州推行均田制,这一举措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
延安各县的大户之间大多有著千丝万缕的联姻关係,彼此沾亲带故。如今绥德州的大户们纷纷外逃,通过这些外逃亲戚的口口相传,这一路上的大户们对绥德州那“无法无天、宛如王朝末日”的景象有了详细的了解。一时间,大同社在他们心中成为了最为恐怖的敌人,甚至比朝廷的军队都要可怕几分。
所以,当这些大户得知大同社的军队逐渐靠近自己的土地时,顿时慌了手脚。他们毫不吝嗇钱財,急忙打开自家的钱库,搬出一箱箱的铜钱,四处招募家丁、长工和短工。同时,不惜重金购买弓箭、大刀等武器,让这些人日夜守在墙头,如临大敌般防备看大同社的进攻。
虽说他们心里也明白,这般做法或许起不了太大作用,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平復他们那惶恐不安的內心。
为了鼓舞士气,这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大户们,连綾罗绸缎都不穿了,纷纷换上不知从何处找来的皮甲,装模作样地在眾人面前表现出身先土卒的模样。
不仅如此,他们还故意恐嚇村里的百姓:“大家听好了!那大同贼寇一旦来了,你们的妻子女儿都会被他们抓走肆意侮辱,家中粮食也会被抢夺一空,到时候咱们所有人都得家破人亡!”
这明明是毫无根据的谎言,可这些饱受战乱之苦、早已人心惶惶的村民们却深信不疑。因为近来已有不少小村子被流民攻破,那些惨遭厄运的村庄里,青壮男子被杀光,粮食被洗劫殆尽。如今延安府乡间的秩序几乎全面崩溃,类似的惨事屡见不鲜。如此一来,剩下的村落人人自危,自然而然地把徐晨的护卫队看成了另一股更为强大的土匪,拼了命也要將他们挡在村子之外。
当然,这些大户心里清楚,光是恐嚇村民远远不够,毕竟他们自己才是损失最大的一方。为了儘可能减少损失,不少大户咬了咬牙,不仅减免了佃户们的高利贷,而且在守城的这段时间里,还时不时地给壮丁们提供猪肉、白面等食物,
让他们著实吃了几顿好饭。
话分两头,延安知府张琴这段日子可谓是苦不堪言。每日里食不知味、夜不能霖,满心的忧虑简直要將他淹没,
前些日子,榆林卫的那些丘八过境,可把地方上的大族给折腾坏了,他们一个个怨气衝天。张攀为了安抚这些地头蛇,整日忙得焦头烂额,累得几乎脱力。
好不容易等杜文焕的人马离开了施肤县,张琴满心以为这下终於能鬆口气,
安稳地过个年了。可谁能想到,没几天,一个如晴天霹雳般的消息就传了过来。
杜文焕带著两万大军,竟然在米脂县和大同社千了一仗,而且败得极惨,两万大车儿乎全军覆没,杜文焕最后就带看儿个家丁灰溜溜地逃回榆林卫。
这消息可把张给气坏了,他在县衙里不停地大骂杜文焕,骂那些榆林的將门都是些酒囊饭袋。小小一个大同社的贼寇都平定不了,还被打得落流水,杜文焕怎么败的!
整个米脂的青壮加起来都不知道有没有两万人,他这两万大军到底是怎么输的?”张琴实在是想不明白。
其实,张攀对大同社架空米脂县令齐绍光的事情早有耳闻。但这个大同社的头领徐晨倒是个懂得审时度势的人,这两年米脂的税负足额缴纳,年年评定都是上佳。比起其他县拖拖拉拉,上缴不足七成,米脂县可算是给他省心不少。更重要的是,徐晨在米脂安置流民、开垦屯田,为整个延安府解决了不少流民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