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贪官奸,清官更要奸(1/2)
第143章 ,贪官奸,清官更要奸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6月25日。
烈日高悬,炽热的阳光无情地烘烤著长安城。三边总督府內,气氛略显严肃。
刘南卿快步走进正厅,对著坐在主位上的杨鹤抱拳行礼,恭敬地匯报导:“督堂,这是我重民社愿意屯垦人员的名单。此次屯垦计划我们规划了10个屯垦区,每个屯垦区一期计划屯垦5000亩。按照这个规划,每期需要招揽1万流民参与屯垦,先期种植高產作物,度过眼前的旱灾,后期可以种大豆肥地,小麦等主粮。
而后,我们会进一步扩大这些屯垦区的范围,预计每年能增长三千到五千亩的田地,每年减少一到两万流民。
前5年的投入相对较高,购买耕牛农具以及储备粮食,建设居住的房子等等,每年大概需要费50万两银子。
但好在三年之后,收支便可实现平衡,5年后就无需再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届时,朝廷每年可以从这些屯垦区徵收粮草十方石。倘若徵收的是新式作物,这个数字还能翻上一倍。”
说著,刘南卿將手中详细的计划书呈递给杨鹤。这份计划书製作得极为用心,不仅文字阐述清晰,还添加了许多表格,其中增產的图形示意图更是一目了然,通过这张图,一年能增加多少由地和粮食都清晰可见。
杨鹤接过计划书,仔细翻阅著,脸上渐渐浮现出讚赏之色,不禁开口说道:“这期图表清晰明了,景明你的才干越发出乎老夫的想像。如此详尽的规划,著实难得。”
刘南卿微微躬身,脸上露出一丝尷尬的神情,这种表格最开始是大同社的徐晨开始推广的,他不过是借鑑学习罢,当然这种话不好公之於眾,毕竟徐晨现在是朝廷的叛逆杨鹤翻阅著计划书,边看边满意的点点头。
然而。看到屯垦一年预计费一年50万两银子,他的眉头开始紧皱起来,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对於如今本就捉襟见肘的三边总督府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刘南卿见状,心中明白杨鹤的顾虑,赶忙接著说道:“督堂大人,以咱们总督府目前经营的蜂窝煤產业和纺织厂產业的利润,足够覆盖屯垦所需的费。而且,屯垦计划若能顺利实施,还能大范围地减少流民数量。流民减少,不仅地方治安能得到改善,朝廷在賑济方面所需的钱粮也会相应减少,这可算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啊。”
徐晨开放了纺织厂技术之后,刘南卿马上就购买了新式纺织机,有了这些全新的机器之后,纺织厂的效率开始提升,盈利也是成倍增加,根据他的计算,纺织厂的规模继续扩大,半年之后,赚十几方两银子不是难事。
杨鹤听了刘南卿的话,心中虽有些意动,但还是面露难色。自从他继任三边总督以来,日子过得实在艰难。天子最初只给了他50万两银子,可这其中还有15万两是飘没。自那之后,朝廷就再也没有给他拨过钱粮。
他来到陕西后,亲眼目睹了这里乾旱的严重状况。陕西已经连著乾旱了好几年,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这才导致澄城、大同一带贼寇四起。今年,陕西更是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旱灾,情况愈发危急。
他不断上书向崇禎皇帝陈述陕西的严峻形势,强调若朝廷再不给予支持,贼寇势力將会愈发壮大,整个关中地区恐怕都將不再为朝廷所有。
崇禎皇帝对这个问题倒是表示了关切。经过一番权衡,皇帝最后一咬牙,给杨鹤下了一道圣旨,充许陕西行省的税收暂时交由他支配,这笔钱专门用於賑济灾民以及平定贼寇的粮。
陕西行省向来是整个大明的纳税大户,税收占据大明財政收入的近一成,每年差不多能有200多万两的税赋。乍一看,这似乎是一笔巨款,若是能用到实处,確实能组织起十几万大军,对大同贼寇展开有力的围剿。
但崇禎皇帝还有一个要求,他要求杨鹤將徵收上来的钱粮运输一半去四川行省,以维持西南大军的稳定。
安奢之乱已经持续了好几年,至今仍未结束。虽说目前传来了一些好消息,
安奢大军的锐气已失,並且败离了成都府,西南明军开始大范围地由守转攻。
崇禎皇帝看到了结束西南战场的希望,因此在加大对辽东战场资源投入的同时,也加重了对西南战场的资源倾斜。
四川行省原本也是大明的纳税大省,可如今连年征战,经济早已崩溃,全靠周边行省支援钱粮维持局面,而陕西行省在这支援体系中占据著至关重要的地位。
如此算来,即便节流100万两银子,再加上总督府官办產业的收益,若全部投入到军事上,勉强也能与贼寇拼上一拼。
但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简单,这笔钱杨鹤不可能全部用於军事。
陕西行省受灾严重,几十万灾民待哺,賑济这些灾民所需的费用,足以將这些银子全部耗尽。这还只是其中一部分难题。
陕西行省有四大王府,眾多太祖、太宗的子孙如同一座座泰山,压在陕西行省百姓的头上。
按照当初太祖皇帝制定的政策,供养这些皇室宗亲所需的费用极高,上百万的税收都不够用。
即便如今大明的官员们对这些人的供养费用大打折扣,打3折、2折,甚至1
折都已是常態,但即便如此,每年也要拿出三四十万两银子来维持这些人的生计。
毕竟,若是真让朱家的子孙大范围饿死,一旦有人將此事上书朝廷,杨鹤这个三边总督的乌纱帽可就保不住了。所以,即便总督府財政紧张到极点,也不得不硬著头皮钱养著这些皇亲国戚。
祸不单行,当初那些捐款的士绅们如今也开始后悔了。他们原本以为大同贼寇来势汹汹,会对关中地区构成严重威胁,在杨鹤的话术激下,纷纷慷慨解囊。
可如今,他们发现大同贼寇占据整个延安府后就停止了进攻的脚步,开始在自己的地盘上小富即安,似乎並没有继续进犯关中的打算。
这让西安府的士绅们觉得大同社不过是一股胸无大志的贼寇,根本不会打到关中来。
他们心疼不已,当初自己被总督大人一番说辞鼓动,多了好几倍的冤杆钱。许多族长一想到这事,內心就无比绞痛,几十万两银子啊,就这么白白浪费了。
“不行,不把这笔银子拿回来,某心中的这口气都不会顺!”不少士绅咬牙切齿地说道。
而三边总督府这边,天子的旨意刚刚传达给杨鹤没多久,整个陕西行省的士绅们就都知晓了皇帝已將陕西行省的税负分配权利交给了杨鹤。
於是,夏收之后,各府各县的士绅们或是直接写书信,或是联名上书,纷纷送到三边总督府。
这些书信的內容虽然各不相同,但核心意思只有一个:陕西行省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旱灾,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总督大人您若不减免税收,那当初所说的为国为民,岂不是彻彻底底的谎言?
这还不算完,陕西行省的各知府县令得知此事后,也纷纷上书,称自己治下出现旱灾,请求减少徵税的份额。
一时间,各种书信如雪片般飞向三边总督府,杨鹤看著堆积如山的信件,只觉得一个头两个大。这税还没征上来,各方势力就已经虎视耽耽,有的人甚至连税都不想交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