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闻战则喜与转运大使李鸿基(2/2)
等这些人兴高采烈地离开之后,李自成找到高迎祥,脸上满是疑惑问道:“舅舅,这些马帮的掌柜是什么意思?看他们的样子,好像比咱们都督府都更渴望打仗。”
高迎祥微微一笑,拍了拍李自成的肩膀,说道:“他们啊,是想打通商路了。你想想,咱们都督府上千方两银子在市场上一撒,现在哪个商队马队没赚到钱?就是你舅舅我,今年都赚了几千两了。可是榆林卫的那些將门太可恶了,他们处处设卡,盘剥我们,要不是他们,你舅舅我今年能赚上方两。现在都督府要攻打榆林卫,打通商路,你说他们能不激动吗?”
李鸿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利益驱使这些商贾如此积极。
而后,高迎祥的神色变得有些凝重,他看著李自成说道:“舅舅打算把桂英託付给你,你要多照看她。”
李鸿基一脸奇怪,问道:“桂英妹子,俺肯定会好好照顾的。只是舅舅,北方都快打起来了,你怎么还打算去大漠?”
高迎祥目光坚定,望向远方,说道:“某打算去投靠起义军。”
“啊?舅舅,您如果真想参军,俺可以介绍你去护卫队,那也比那些起义军好多了。咱们大同社实力强大,发展前景广阔,您在护卫队也能有一番作为啊。”李自成一脸担忧地劝道。
高迎祥却摇了摇头,说道:“大丈夫立於世,当建功立业。现在正是舅舅出人头地的时候。护卫队虽然正规,但人才济济,想要脱颖而出太难了。舅舅想自已带人马出去闯一闯,打出一片属於自己的天地。舅舅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桂英,把她託付给你,舅舅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李鸿基听了,不禁然。他实在是很难理解自己舅舅的想法,在他看来,明明在所有起义军势力当中,大同社是最强大的,发展机会也最多,舅舅为什么还要离开,去外面闯荡呢?
其实,李鸿基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闯王李自成。他本是个老实人,性格沉稳,渴望生活的稳定。在歷史上,即便被崇禎皇帝裁撤了驛站差事,他最初也没有想过要闹事反抗。而是又找了一份当兵的差事,想著继续吃皇粮,安稳度日。
然而,明军內部腐败不堪,当兵连俸禄都时常拖欠,他没干多久,便无奈逃了出来。后来,他又得罪了当地的艾姓大户,为了保命,这才被迫投靠了农民起义车,从此走上了一条覆火大明的道路。
而他家加入大同社也是机缘巧合。大同社占据整个米脂之后,顺理成章地接管了驛站系统。当时大同社並未公然举旗造反,甚至连县令都没有驱逐,李自成自然不知道自己头顶的东家已经悄然换了人。
反而是大同社接手驛站系统之后,对他所在的驛站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將其变成了后世类似服务区的地方,还补发了之前拖欠的俸禄。这让李自成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他觉得生活似乎又有了盼头。
但让他方方没想到的是,仅仅一年之后,大同社突然宣布占据延安府,公然举旗造反。一夜之间,他也稀里糊涂地成了贼寇的一份子。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李自成傻眼了,但他生性喜欢稳定,习惯隨波逐流,也不知道离开家乡还能做什么,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加入大同社。
李自成小时候读过一些书,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又在驛站工作多年,对驛站的各种弊病了如指掌。前段时间,大同社对各个系统进行標准化、专业化的制度规章建设。李自成凭藉自己对驛站工作的熟悉,提出了不少独到的好意见,得到了大同社高层刘永的赏识,被破格提拔为大同都督的转运大使,就这样时来运转,成为了大同社的中层管理人员。
此时徐晨还不知道,未来的大顺皇帝已经成为了自己的属下。只能说银川驛这个名字太具有迷惑性,以至於徐晨都以为李鸿基还在银川,要等崇禎二年下岗之后才有可能出现在自己的视野中。
肤施城在准备各种军事物资。肤施乡村也是一片忙碌景象,农户们纷纷收到了徵召入伍的命令。对於延安府的百姓而言,这种战爭动员並不陌生,他们常年处於与高原上蒙古人对抗的前线,战爭的阴影始终笼罩著这片土地。
曾经,面对此类徵召,百姓们总是避之不及。战爭意味著离別、伤痛,甚至死亡,家中的青壮劳力一旦入伍,整个家庭便失去了主要的支撑,生活陷入困境。然而,如今情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同社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让这些农户对战爭的態度有了截然不同的转变。
他们从大同社分到了50亩地,这在旱灾频发的当下,无疑是雪中送炭,给了他们生活的希望。而且护卫队那丰厚的待遇、完备的赏赐体系以及高昂的抚恤金,都让农户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保障。如今,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惧怕战爭和死亡,反而多了几分踊跃和坚定。
家中的妻子和母亲们虽然眼中含著担忧的泪,但还是默默地帮他们收拾行装。她们知道,这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整个家庭和这片土地的未来。收拾妥当后,农户们在民兵队长的带领下,整齐有序地朝著肤施军营进发。一路上,脚步声、口號声交织在一起,彰显出一种別样的士气。
无数的民兵小队从四面八方匯聚在军营当中,原本规模仅有2000多人的第一旅,在短时间內快速膨胀到7000多人,加上火炮团,辐重营战地医院,等后勤设施,整个营地有上万士兵。
军营里顿时热闹非凡,新兵们充满朝气的脸庞上,既有对未知战斗的紧张,
也有对未来的期待。
第二工业区,刘氏纺织厂內,在纺织工业区颇具影响力的温、田、姜、高等几位掌柜,一同找到了刘氏纺织厂掌柜刘寿。
温家纺织厂的温益掌柜脸上带著笑意,率先开口道:“刘老哥,我看到这几日无数的物资朝著北方运转,依我看,此次都督进攻的方向怕是榆林卫吧?”
刘寿神色淡然,轻轻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不紧不慢地说道:“我可不敢打听这种军国大事。咱们这些做生意的,还是守好自己的本分,少掺和这些事儿为妙。”
田然掌柜笑著接过话茬:“刘老哥这话说的,这都已经是明摆著的事情了,
哪里能算得上是打听呢?我等不过是想请您带个话,我们愿意为都督府尽一份力,出一份心。”
“哦!”刘寿微微挑眉,饶有兴致地看著眾人。
田然掌柜继续说道:“您想啊,要是都督府真把榆林卫打下来,对我等来说那可真是天大的好事情,我的也想为都督效力。”
这些掌柜们对大同都督府可谓是爱恨交加。说起“爱”,都督府给他们经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就拿厂房来说,都督府帮忙做好了通路通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让他们无需为这些基础问题操心,能够安心搞生產。而且,平日里没有税吏的频繁骚扰,也没有豪强的敲诈勒索,这在混乱的世道中,简直是一片难得的净土。
更让他们称讚的是,都督府强力稳定了物价。即便是在旱灾如此严重的年份,各种物价基本上纹丝不动。像粮食这种关乎民生的重要物资,价格稳定在每石小麦六百文钱,几乎是丰年的价格,关中其他地区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根本影响不到他们。如此一来,他们再也不用担心生產成本大幅提升,能够有条不素地经营生意。
此外,都督府的税务政策也十分透明。三成的作坊所得税,货物运出都督府的地盘只需交5%的关税,在本地贩卖则交15%的增值税。看似税率不低,但只要交完这些税,就无需再交其他杂税,也不用钱去疏通各种关係。这种清晰透明的税务制度,反而大大节省了他们的经营成本。
而且,都督府內部的市场极其繁荣。在整个关中都陷入动乱的情况下,都督府管辖的区域却宛如一片繁荣的绿洲。不管是与衣食住行相关的生意,还是酒馆、客栈、戏苑等服务业,都十分繁华,商机无限,生意好做。
然而,他们对都督府也有“恨”的地方。都督府的规矩繁多,明明两班倒就能完成的工作,偏偏要求他们三班倒,这意味著要多僱佣工人。而且,一旦出现稍微加班的情况,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这让他们在经营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但总体而言,都督府对他们来说,无疑是经商的天堂。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便是榆林卫的那些士兵,也就是他们口中的“丘八”。
自从米脂的纺织业蓬勃发展以来,羊毛这种以往无人问津的东西,瞬间成为了整个北方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其关键在於,羊毛在大漠上隨处可见,他们只需拿出几尺布匹、一把菜刀,就能从牧民手中换到一大捆羊毛,转手卖到米脂,利润就能翻一倍以上。而且,这条商路距离很近,从米脂到草原最多不到300里,
快的话几乎几天就能走一个来回。如果算上归德堡,这条山路更是只有100多里,只要进入归德堡,剩下的路程可谓是畅通无阻。
但这条看似美好的商路,却有一个巨大的阻碍,那就是榆林卫的將门。这些將门连著被徐晨教训了好几次,损失惨重。
由於大同社实行均田制,这些將门对军户不敢过分压榨,生怕军户逃离或者彻底反叛。为了弥补损失,他们便盯上了这条日益繁荣的商道。
商队从米脂过来时,他们会故意刁难,质问:“你是不是通贼寇了?”
商队掌柜为了顺利通行,只能交一大笔钱,来满足这些士兵的贪慾。可让商队掌柜们方方没想到的是,当他们从草原回来时,同样会遇到这些丘八拦路打劫。
他们会说:“你的商队从草原入境,是不是通蒙古人了?”
无奈之下,商队又只能交一笔钱。而且这些士兵认钱不认人,不管你是阁老家的商队,还是侍郎家的商队,什么关係都不好使,一律照抢不误。
本来在这个乱世,拦路打劫的事情並不少见,商队掌柜们或许也不会如此气愤。
但有了大同社的对比,就让他们难以忍受了。在大同社的地盘上,他们只要交了5%的关税,就无需再交其他任何费用,一路畅行无阻,还会得到护卫队的保护。如此鲜明的反差,让他们对榆林卫的这些丘八越来越不满意。
而这次大同社计划的榆林之战,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如果都督府真的能够一口气占领整个榆林卫,那就意味著打通了工业区和大漠的商路。如此一来,他们商队一来一回的利润能增加一倍。这巨大的利益诱惑,足以让这些商人冒著风险支持这场战爭。
温掌柜笑著说道:“我等愿意为都督府捐一笔军,略表心意,祝都督百战百胜!”
其他几位掌柜也纷纷附和:“我等也是这个意思。”
刘寿思索了一番,觉得此事关係重大,便决定把这事情告知刘永。
此时,刘永正在忙碌地处理护卫队的后勤事务。听到刘寿的讲述,他先是一愣,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主动送钱支持战爭,这在以往的大明商人中可是极为罕见的事情,只怕当今的天子都没有这样高的威望,能让这些商人主动掏钱。
他仔细想了想,觉得这对於大同社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商人的支持不仅能在经济上给予帮助,更能在士气和人心上產生积极影响。他不敢耽搁,
立刻將此事告诉了徐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