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分散投资的大族(1/2)
第254章 ,分散投资的大族
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7月15日,永寧州,清龙渡。
黄河水奔腾不息,滚滚向南流去。山西巡抚耿如杞和参將曹文詔,骑著马沿著黄河岸边缓缓前行,仔细观察著陕西地界的情况。
耿如杞望著对岸那曾经属於大明的疆土,如今却落入“敌寇”手中,神情极为复杂。
山西省接连遭受旱灾、蝗灾的双重打击,仿佛是堆满了乾柴的大地,只要有一个火星,愤怒的农户就会彻底点燃整个山西行省。所以此刻耿如杞时刻警惕著大同社是否会从关中杀出来。
“对面有想渡河的动作吗?”耿如杞沉声问道,
曹文昭策马上前,摇了摇头,说道:“虽然他们动作频频,但末將知道他们短时间不会进攻山西行省。大同社都解散自己的士兵,让他们去抗旱救灾了,要是想出兵进攻山西,他们就根本不会释放士兵。”
耿如杞点了点头,严肃地说道:“即便这样你也不可放鬆警惕,守好青龙渡口。”
“遵命!”曹文昭响亮地回应道。
耿如杞继续凝视著黄河对岸,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就在这时,他忽然发现黄河当中有几十个百姓,抱著木块在湍急的河水中挣扎。
耿如杞脸色大变,急切地喊道:“有百姓要溺亡,快去救人。”
曹文昭看了看情况,神情淡然,说道:“巡抚,那是想投靠贼寇的百姓,即便他们被淹死了,那也是想投靠叛贼而死,我等无需理会。”
这情况曹文昭太常见了。他也觉得这大明的天下可能真要完了。从3月开始,山西省就开始闹旱灾,土地乾裂,庄稼颗粒无收。6月,延安府传来闹蝗灾的消息,而后整个关中多地都爆发蝗灾,山西的官员们还幸灾乐祸过一段时间,觉得又是旱灾,又是蝗灾,这是老天在惩罚大同贼寇。
但很快,他们就笑不出声了。6月末,山西行省也爆发了蝗灾,甚至连他们能这么快注意到蝗灾,都是靠著大同社的提醒。山西巡抚耿如杞除了没有钱购买蝗虫之外,如法炮製大同社处理蝗灾的办法。
然而,办法摆在那里,耿如杞却没办法用。大明朝廷的地方组织基本上是靠大族来维持的,但现在哪里有大族敢待在乡下?
乡下的地主士绅不是被流寇攻破,就是被农民军抄了家,总之是乡下不安全,他们根本不敢待。
大明主动放弃了他们的农村机构,没有人来主持,各种治理蝗虫的办法自然不可能实行。
於是从7月份开始,山西的蝗灾从平阳府开始爆发。农户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看这些蝗虫啃光自己本就不多的粮食,甚至连草根树皮这些也被啃得乾乾净净。
平阳府的农户们,只能绝望地往北上奔赴,想到那些没有蝗灾的地方求得一条生路。
而另外一部分流民,他们听说关中有食物,便带看全家老小抱看一块木头,就直接跳下了黄河,冒著湍急的黄河水想求得一条生路。所以曹文詔看多了这种场景,已经习以为常了。
但眼前这一幕还是让耿如杞感到有点羞愧。他身为山西巡抚,却不能保证自己治下百姓能吃饱饭,以至於他们要逃到“贼寇”的地盘上。
但羞愧之余,他又觉得自己不应该辜负朝廷的使命,於是说道:“流民大量涌入关中会增强贼寇的实力,曹参將你怎么不阻止他们?”
曹文詔无奈地嘆了口气道:“巡抚大人,您是想让他们消耗大同社的粮食,还是想让他们留在山西行省,让他们在本地造反?”
耿如杞听了,无言以对。他知道留在山西行省,只怕情况会更糟糕。
曹文詔接看说道:“现在这种情况对我等是有利的,这些百姓游不过去,他们会淹死在黄河当中,减少山西省一分隱患。游过黄河也能消耗大同社的粮食,对我等更加有利。”
耿如杞沉思了片刻说道:“曹参將,本府想在山西行省,发行300万两粮食债券,不知道你怎么看?
曹文詔惊地看著耿如杞,说道:“巡抚大人是想学习大同社!”
耿如杞点了点头,说道:“虽是贼寇的办法,但能用就行。”
他回想起自己和贺涵一起进京勤王之后,贺涵得到天子的赏识,留在了天津卫。而他和张鸿功二人则领兵回到了山西行省。
因为有贺涵的提醒,他对大同社极其重视。在太原镇他淘汰老弱,招募青壮,整顿军户,打造火枪,加强武器装备,也练出了3万的精锐。可就在这个时候,大同社出兵关中不到三个月时间就鯨吞了整个关中地区,整个北方为之震动,大明朝廷也为之震惊。
这个时候,耿如杞终於完全理解贺涵的担忧了。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留给大明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但他刚刚编练了5万军队,山西省就爆发了旱灾,接著就是蝗灾。这场灾害的残酷性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甚至超出了大明王朝处理的范围。中原爆发旱灾,山东也爆发旱灾,整个北方也就是京师附近情况稍微好一点。
在这种情况下,耿如杞连连上书,请求朝廷賑济百姓,但得到的回覆都是让他自行处置。他明白,朝廷已经没有钱粮了。
而山西省也没钱粮了,他编练的5万大军甚至镇不住山西的情况。现在逃到太行山的闯贼又开始活跃起来了,平定州、辽州、潞州,都有闯贼的身影,山西其他各州县,更是民变频发,知州县令求援的信件雪片般飞到巡抚衙门,让他疲於应对。
而大同社在关中种种举措,让耿如杞羡慕不已,同样是旱灾,蝗灾,大同社却能快速找到方法,而后立马实行,明明关中的旱灾比山西行省更早爆发,危害也更大,但关中却太平无事,所有人劲往一处使,修水利抗旱灾,山西的秩序却已经崩溃了。
他时常翻阅从各处搜集来的《大同报》,上面详细记载著徐晨在关中的作为。徐晨向整个关中的百姓募捐钱粮以賑济灾情,居然弄到了532万两银子。这个数字如同重锤一般,狠狠地砸在耿如杞的心头。
他那真是羡慕妒忌恨啊。要是这500多万两银子交给他,自己也可以马上平定山西行省的乱局。有了这笔钱,山西那些因灾荒而躁动的百姓能得到安抚,四处流窜的贼寇会被迅速剿灭,整个山西会重新恢復往日的平静与秩序。
他也不是没有找过山西的大户募捐。祈雨失败之后,他亲自拜访了山西的许多名门望族,言辞恳切地希望他们能为山西的灾情出一份力。
只可惜,整个山西募捐到的不过是12万两银子和8万石的粮食。其实这个数字已经不错了,往上数上百年,没有一个巡抚能募捐到这么多钱粮。
但有了大同社500多万两银子的对比,这点钱粮就显得微不足道,让他觉得自己这个巡抚好像一个跳樑小丑,只能在那些大户面前赔著笑脸,才能得到一点蝇头小利。
后面得到的消息更是让他无奈。关中爆发蝗灾时,徐晨居然发行1000万两债券来抗击蝗灾。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再次震撼了耿如杞。但也让他灵光一现,徐晨可以这样借钱,他堂堂一个山西巡抚难道不可以学吗?
这可不是要大户们免费募捐,而是借钱给朝廷应急。有了这笔钱,他也可以学大同社以工代賑,新修水利,抗击旱灾。
耿如杞將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曹文詔,可曹文詔却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大人,此事朝廷难学。朝廷这几十年什么时候富裕过,到现在还欠著银钱,这种情况下谁会借钱给朝廷?”
耿如杞却不这么认为,他激动地说道:“今时不同往日,只有稳定山西行省的局势,
大户才能继续享受富贵的日子。要是被大同社打进来,大户们不要说钱粮了,只怕他们的小命都难保。”他觉得有大同社这个威胁在,那些大户士绅哪怕是为了自己的小命,也应该借钱给自己。他自认为这个计划是可行的,仿佛已经看到了山西未来的希望。
曹文詔听了,只能默默不语。在他心里,大同社和朝廷的情况简直是天壤之別。大同社强悍的战斗力自不必说,他们光一个关中就能搜刮出2000多万两银子,下属的一些產业加起来也有上千万两。
而且徐晨言而有信,几次发行的债券都让那些购买的人赚得盆满体满。不要说关中的大户了,就上次他自己都心动,想去购买大同社的债券。
反观朝廷,自张阁老之后,朝廷就没富过,天下的士绅谁不知道,朝廷的太仓空的都能把耗子给饿死。
去年勤王之时朝廷就向商贾借了一批钱財,到现在都没还清,不少商贾都被朝廷拖得倾家荡產,甚至跳河自尽。在这种情况下,谁敢借钱给朝廷?
巡抚只怕是產生了幻觉,以为徐晨能挣这么多钱,自己也能,却没想过自己的脸已经卖过一次了。而朝廷的信誉更是不值得让人相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