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周宇这次看来是有备而来!(4k)(1/2)
第114章 周宇这次看来是有备而来!(4k)
要想提升升力係数,並非没有代价。
升力的產生依赖於机翼上下表面的气流速度差,升力係数越大,意味著机翼上下表面的气流分离现象可能越严重。
这就对机翼的设计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需要机翼具有更合理的形状、更光滑的表面以及更先进的翼型设计,以减少气流分离带来的阻力增加和飞行稳定性问题。
所以,当周宇提出,机翼可以在一定范围调整时,在座的工程师、专家都觉得对方在讲天方夜谭。
材料,一直是龙国的弱项。
这倒不是《意林》式鼓吹的外国月亮比较圆那一套。
认为国外什么都好。
主要是在於,材料学它不讲道理!
你以为的材料人,像一个魔法师,熟知各种材料性质推导配比,每一步研究有理有据。
实际上的材料人,找几篇国外前沿论文,把其中几种变量换一下,拍几张电镜照片,再分析一下,一篇论文就完了!
或者直接点:
加纳!
不锈钢都知道吧,那其实也是在冶金学家研究耐腐蚀合金时偶然发现的。
本来这位专家是研究枪筒的,他实验中发现含有较高铬成分的钢在开了一枪后,就成了碎片,
只能把这些碎片扔进废料堆,但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这些含有较高铬成分的钢在一堆生锈的碎片中闪闪发光。
这才发现含有较高铬成分的钢在接触空气后表面会形成氧化膜,阻止进一步锈蚀,从而发明了不锈钢。
正因为如此,航空人一提起材料就头大。
这玩意不是想突破就突破的!
面对周宇的提问,吴工镇定回答:“那毕竟是飞弹,飞行时间短,材料承受的热负荷远低於持续超音速飞行的战机。”
周宇点头:“没错,『鹰击-12”的战斗部在末端突防时,速度可达3马赫以上,其前部隔热材料同样是镍基合金复合结构。”
“不过这种材料,耐受温度也才1200c。”
“並不符合我的要求。”
“我想说的是,我们並不能因为材料这道坎而放弃一个有可能成功的设计方案。”
林工点点头,觉得周宇说的有道理,他开口说:“j20上用的是tc-21这种鈦合金,比ti-6222
性能更好,空间结构设计也更合理,可以提高鈦合金寿命,延缓脆性问题——”
吴工皱眉道:“但tc-21也有局限性,尤其是在超音速飞行条件下的热稳定性问题,我们实验室的数据表明,在700c持续加热50小时后,其延展性下降15%。“
周宇这时说道:“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呢?”
孙院士看向他,问道:“所以你对机翼材料的设想是.....
“你们有没有听说过。”
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林工推了推眼镜:“?你是说那个熔点高达2400c的稀有金属?“
吴工皱眉:“小周,锯合金的问题你清楚吗?加工难度极大,热膨胀係数比鈦合金高30%,在动態变形条件下容易產生热应力裂纹。”
“吴工顾虑的没错,传统合金確实存在加工和热应力问题,但如果我们换个环境呢?”
锯合金高强度晶体的生长確实缓慢,需要近1600摄氏度下长达100小时才能完成,
但系统给的资料里面有显示,这种合金在微重力环境可以形成完全不同的晶体生长模式微重力环境?
那不就是太空!
周宇上不了太空,无法做相关实验,所以现在他只能尝试说服面前这群人去推动这项实验。
更为困难的是,现在龙国还没有空间站。
根据正常时间,此时的龙国还在研究天宫二號空间实验室中,预计明年发射。
如果不能提前布局,等到天宫二號上天,黄菜都凉了。
六代机的研发刻不容缓,合金是关键中的关键,如果他们能想办法提前进行相关实验,六代机的研发进度將大幅提升!
到时候丑国再想做小动作,也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了。
“换个环境,那是什么意思?”吴工此时问道。
“太空。”
会议室骤然热闹了起来,这个答案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
吴工眉头紧锁:“太空?真空环境的话这倒是有可能,但目前的问题是,我们没有太空空间站,之前我们向国际空间站申请加入,想要进行一些实验,可丑国搬出了沃尔夫条款。”
吴工说到这里,脸上出现了恨意。
沃尔夫条款是丑国2011年通过的,禁止nasa与龙国进行任何形式的航天合作,包括共享数据、
联合实验和人员往来。
霸道吗?
那也没办法。
丑国的航天技术確实牛,人家不跟我们玩,我们也不能说什么。
国际空间站,这个承载著人类探索太空梦想的巨型实验室,自建成以来,一直是全球航天合作的標杆。
鸥洲、枫叶国、霓虹甚至大毛都参与其中,唯独咱们被拒之门外。
不是因为我们技术不够。
而是因为我们太努力了。
丑国清楚地知道,一旦我们加入国际空间站,以我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速度,用不了几年就能后来居上。
到那时,他们苦心经营几十年的技术优势將荡然无存。
他们是真的怕。
所以把一切可能性都扼杀在了摇篮中。
对於我们来说,没办法和人合作,那就只能埋头自已搞研究。
“小周的设计想法还是不错,不过目前条件限制了我们。”
“你想研究银合金没问题,但至少要让我们看到可行性。”
“否则,你图纸上的设计数据,一切都属於空想。”
没有相对应的材料,根本没法实现周宇的设计方案。
周宇没有急於辩解,他早已料到这样的反应。
其实这也正是他坚持推动合金研究的初衷,不是空想,而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技术瓶颈。
“各位工程师,专家,请给我一定时间,我会向你们证明,合金在微重力环境下的性能。”
林工等人都不出声,脸上儘是不相信。
周宇又不是搞材料的,他会这?
算了,年轻人,有拼劲是好事,让他栽个跟头,他就老实了。
等到散会后,孙院士找到周宇说:“小周,你是个有想法的人,我还是希望你把时间放到目前可以实现的技术上。”
孙院士觉得周宇的设计很独特,现在周宇已经提供了数据,他打算让其他学生用模擬程序演算一遍。
如果结果真如周宇所说,那么他可以想办法,把这个项目推动下去。
“有些时候,走进死胡同里面,再想掉头,可就难了。”孙院士提醒道。
“时间了,人精力也被消耗了。”
周宇直视著孙院士说:“孙老,我也不想冒险,但六代机的材料问题,如果不解决,整个项目都会卡死,合金是唯一可行的方向。”
“如果六代机设计不能超前,那么几年之后,我们的六代机就算拿出来,也是落后於其他六代机的存在。”
孙院士知道周宇已经做好了决定,只能说:“你要坚持走这条路,那我也不能说什么,你接下来要研究锯合金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