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南京城的扩建阁议细则(1/2)
关於南京的新规划,廷议部分是已经结束了,署议內容转呈至了內阁,阁臣们就此再进一步的考量,並就著其中的项目费和占用城区土地的面积,做出协商。
廷议的意思是在外郭城的外圈,向外扩去十四里,再建立一圈城郭。
清废田亩,开凿新渠,推平宅院民房,修一道长约一百九十二里长的新城墙。
想要在更外层修建城墙,要求是高度三到四丈,厚度薄处为一丈五尺,最厚处需两丈四尺。
整个工程需发征夫四十五万名,以及十五万名工匠,建造用期估算是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
当然廷臣们计较费时间最多的,就是费银两的额度。
如果只算夫子和工匠的口粮,每年就需要三百二十万石,换算成现在的南方粮价,大约是六百六十余万两白银。
另外夫子和工匠也需要酬劳,不能单发粮食,这样的计算银两销,一年约合一千四百万两。
如果要修建二十二年,就需要三亿两白银!还不够,而二十五年,就是三亿五千万两银子!
真可怕!这是绝对的天文数字!
在仅仅保留徵兵制,取消用工时的夫子征役制后,大明的人工成本高的令人髮指!
这样的廷议结果推到內阁,阁老们当然是不大满意的。
这个销用度太大了,並且耗时耗力耗钱,对眼下时局来说,大明王朝还没到能够如此铺张的时候。
本书首发1?1???.???,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倒是新入阁的阁臣张至发提议,不如就不修城墙了,而是环绕南京城,在外城郭外一圈,派遣官吏督管,设立区域衙门,保证秩序如此便宜处置即可。
他的这一提议得到了孙承宗的支持,他也觉得再大修城墙,似乎没太大必要。
“我以为,张阁老的意思不错,就围绕城外建立区划衙门,便宜行事最是妥帖,可以发回廷议了。”
阁老黄道周则提言:“不妨交於圣上过目?”
“可!”
首辅韩爌也觉得可以由皇帝先过目看看,费確实多了点,但也许皇帝有法子处理。
孙承宗则回答说:“外廷作答,本只该內阁阁议以后呈於御前,此非是廷定钦奏,有何必要呈往批覆?总求圣训后,內阁方能断言决策,那內阁究竟还有用处?”
他孙承宗的意思是,你们总是动不动就去找皇帝寻求些看法,好通过廷议结果,既然如此还要你们这些个阁老重臣有何用?
乾脆叫皇帝自己做决定,內阁这个秘书处,也就此剪裁掉得了。
在皇帝开始越来越圣裁专断以后,內阁的能力就开始萎缩了,以至於皇帝也开始通过不断扩大內阁阁臣的人数,从原来五至六人,扩大到现今的十二人,期望提高內阁权利。
但就算是扩大阁老人数,这效率似乎並未有什么改善。
在明朝当皇帝,內阁又没有太大实权决断的时候,是非常累人的。
也就朱元璋和朱由检这两位,喜欢把內阁的事情一一过问,结果呢?
一个开创大明二百七十多年的基业,一个给大明送了终。
不得不说,令人唏嘘……
相比较来说,万历和嘉靖,反而是让內阁获得了一定的实权,这样能够替皇帝负担很大一部分精力。
尤其是万历,他对战爭可能很感兴趣,其他方面的大事,最好別来打扰朕玩乐的意思。
眼下朱由检的实权化,也导致这几年大明朝有了中兴之象。內阁包括韩爌这类的,早年有想过作为的阁臣,到了此时,都不太愿意负责决断了。
“这样吧!让廷臣们再议议,这的银子属实太多了些,弄得太铺张了。”
辅臣温体仁掺和进来,左右看看眾人反应,隨即提议道。
黄道周想了想,还是支持张至发的办法,觉得更加实际妥当:“不如就按照宪松的法子,再由廷议来看看是否可行吧?比起再造城郭,搭几个衙门的银子,或人力、物力都可谓是九牛一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