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青年作家座谈会(1/2)
第142章 青年作家座谈会
《驴得水》话剧开始,刘一民只看了一个开头,便没有再看下去的欲望了,学生的声调跟人艺的演员比,就稚嫩了许多。
自己的耳朵常年浸泡在人艺,早就已经养刁了。
陈健功几个人也都到人艺看过,也同样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於是乾脆找个角落,低声聊了起来。
话剧社的社长一扫刘一民的位置,发现人已经不见了,一股沮丧的情绪涌上心头。好不容易排练好的,剧本的作者都看不下去,可见排的多烂。
不过更多的学生没有去人艺看过,所以倒是看的津津有味。
“一民,你上次写的《现代诗歌创作思想》经过在《未名湖》上发表,也引起了很大的影响。大家都在谈论呢?也有不少老诗人赞同你的文章。”
《现代诗歌创作思想》是刘一民的一篇课堂作业,主要是讲诗歌创作不能晦涩、要言之有物。当时陈健功找到了他,他乾脆就將课堂作业给了他,没想到他还真的发表了。
“这篇课堂作业,谢冕教授还夸讚了,能引起討论不意外。”刘振云继续捧道。
陈健功笑著扫视了一下了刘振云,今天这位师弟,怎么一直当捧餵呢?
话锋一转,陈健功继续冲刘一民说道:“《燕京文艺》准备举办青年作家座谈会,想要邀请你出席。”
“青年作家座谈会?什么时候?”刘一民皱著眉头问道。
“就在下个星期日,到时候会有不少的作家出席,主要是在京的青年作家,也会有外地的,不过很少。《燕京文艺》是给咱们文学社发的函,点名想要你参加。”
《燕京文艺》举办青年作家座谈会,也是一次临时起意的决定。实际上,陈健功在去《燕京文艺》的时候,周燕如告诉他,必须將刘一民给拖去。
“你要是不去,这会议召开的就没意思!”陈健功目光紧紧地盯著刘一民,一边在想,如果他拒绝的话,自己应该如何劝说。
“既然都这样说了,那我肯定得去。好列,我也是咱们文学社的一员。”刘一民当即应承了下来。
陈健功脸色古怪,没想到自己这个师弟还知道他是文学社的人。
刘振云三个眼巴巴的看著陈健功,他们其实也想去参加的,但他们没什么作品,自然没有办法。陈健功假装看不见,又有点不忍心,勉励道:“你们三个好好写,总有一天也能够有自己的作品。”
等到话剧社表演结束,刘一民上去跟大家握了握手。
走出大饭堂,李学勤生气地说道:“以后总有机构请我参加文学座谈会!”
“就是!”刘振云也附和道“你们不要急,慢慢来比较快。这只是一个小的座谈会!”刘一民安慰道。
中间几天,刘一民跟著曹禹和师娘去了一趟香山,观赏了一下满山的红叶。
到了《燕京文艺》召开青年作家座谈会的这天,刘一民跟著陈健功、另外还有一个是中文系的77级女生黄蓓佳,在上大学前就小有名气。
燕京大学就他们三个参加,等到了《燕京文艺》。就有人跟陈健功对视了一眼,陈健功对著刘一民使了一下眼色,对方立马就紧紧地握住了刘一民的手。
“你好啊,刘一民同志,我是《燕京文艺》的编辑周燕如,欢迎欢迎!”周燕如穿著列寧装样式的劳动部衣服,表情非常夸张。
刘一民好不容易挣脱被握的有点生疼的手,无奈地说道:“你好,周编辑!”
“哈哈哈,一民,握疼了吧,不好意思,实在是太激动了。我去找过你,找了好几次,都没有见到你。大禹治水是三过家门而不入,刘备是三顾茅庐好岁见了面,我们是三到燕大连面都没见上。”
周燕如体个子比较敦实,说话像男人一样,豪迈大方,粗獷燎亮。
“是吗?还有这回事儿?”刘一民说完,想起了確实有这回事,光他知道的有两回。
一次是被邹获凡给攀走了,一次是刘振云告诉他的。
周燕如拍了拍刘一民的小臂,衝著旁边另一位女同志说道:“德凝,快看,这就是咱们心心念念的刘一民同志。”
章德凝也过来跟刘一民握了握手,將他们带进了会议室里面,章德凝笑著讲出几次到燕大的经歷。
“真是阴差阳错!”刘一民笑道。
章德凝哀怨的眼神中带著几分欣喜:“可不是嘛,不过咱们还是见面了。今天来的同志们,除了一些青年作家外,还有一些是我们的老编辑。”
章德凝交给了刘一民一个名单,刘一民看了看,来的人还真不少。有刘一民的老熟人冯继才、北岛也来了。也有沪市的王安忆还有卢新华、黑省过来的张亢亢、老人有汪曾琦。
汪曾琦以前是《燕京文艺》的编辑,年轻时也写作,但成名却是在后半生,80年出版的《受戒》让他的名字响彻文坛。
等所有人到场之后,《燕京文艺》的编辑李轻泉开始一一的介绍了起来。
等李轻泉看向刘一民的时候,特意停顿了一下说道:“这位就是刘一民同志,这两年写了不少的好书和好诗,他的小说给了大家无尽的前进力量。”
刘一民站起来衝著大家挥了挥手,《燕京文艺》仓促之间能拉来这么多人也是不容易,看来车马费给的很足啊!
李轻泉在会议上拋砖引玉了一下,讲了讲77年之后的文学成就,尤其是青年文学作家展露头角,说明文坛已经慢慢告別了青黄不接了。
接下来的不少人开始主动发言,一群年轻人嘛,谈论文学的时候,一个比一个积极。
汪曾琦坐在刘一民旁边,低声问道:“刘一民同志,你不说几句?”
“我先听听大家怎么说!”刘一民笑了笑。
他已经搞清楚《燕京文艺》召开这次座谈会的原因了,一是为了约稿,招揽一些年轻作家,另一方面嘛,则是想通过大討论,向整个文坛吹一吹风。
尤其是请来了卢新华,这位伤痕文学的命名之作的作者。还有《歌德还是缺德》的作者李建就能看出来,《燕京文艺》就是想让大家吵下去。
卢新华是伤痕的拥护者,李建则是认为应该歌德,不歌德的人就是缺德,两个人都挺极端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