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朝会(2/2)
朱慈烺整了整衣冠,便拜下道:
“长子烺参见父皇陛下,恭请父皇陛下圣安。”
崇禎帝听到声音抬起头,露出一抹疲惫的笑意。
“朕安,烺哥儿,快平身。”
“谢父皇陛下。”
明朝皇室礼制还是比较森严的,一些礼数朱慈烺还是要做到位的,朱慈烺谢恩后起身。
“王伴伴,去给烺哥儿搬把锦凳来。”
“是,皇爷。”
王承恩搬来凳子,朱慈烺坐下后,崇禎帝开口道:
“烺哥儿,今日可有去你母后和皇伯母那里问安。”
“回父皇,臣还没去呢,正准备下朝之后便去母后那边。”
“今日朝议之事,烺哥儿可有什么看法。”
朱慈烺心头一惊,这还是这么多年来崇禎第一次问他关於朝政的事情,面对这个刚愎自用,又生性多疑的男人,朱慈烺不知道如何回答,崇禎帝现在和刚刚继位时候不一样了。
连年的败仗、天灾与叛乱,早已磨碎了崇禎当年的锐气,如今的他,只余下多疑与暴戾,连朝臣都避之如虎。
虽然自己是他的长子太子。但在朝政之事上崇禎对他的权利也限制的非常死,朱慈烺思考了一会还是斟酌的说道:
“父皇,孙督虽败,然潼关天险尚在。臣听闻孙督兵餉不足,士兵譁变,实非战之罪...”
“住口!自杨嗣昌、袁崇焕之后,朕对他寄予厚望,朝廷钱粮拨付无数,他却一败郟县,再败汝州,如今龟缩潼关,坐视流寇做大。”
朱慈烺垂下眼帘,將那句“潼关若失,三秦俱丧”硬生生咽回腹中。他太清楚崇禎的脾气——十七年来,多少大臣的逆耳忠言最终化作詔狱里的血泪。他只能以头触地叩首道:
“父皇息怒,臣愚钝。”
崇禎帝见朱慈烺的样子摆了摆手又转移话题说道:
“《资治通鑑》读至何处了?朕来问你,司马光论后汉羌乱,何以剿抚两难?”
朱慈烺暗嘆。
都什么时候了,还在纠结这些?李自成的刀都快架到脖子上了。
他现在最想出宫,最好离皇宫越远越好,毕竟大概半年以后崇禎就要悬首国门了。
现在必须想办法长时间停留在紫禁城外,不然困在深宫之中到时候跑都没办法跑,但是既然崇禎问了,没办法只能回答道:
“回父皇,臣以为,羌乱类比今日之流寇,非纯以兵威可定。若效光武以夷制夷,或可分化贼眾。”
朱慈烺回答让崇禎有些生气
“荒唐!昔年贼首高迎祥张献忠哪一个朝廷不曾招抚,他们却降而復叛,失信朝廷,李自成更有梟獍之性,难效竇融归汉。”
“父皇圣明。”
朱慈烺不愿意和崇禎纠结於此,於是说道:
“父皇,臣有一事请父皇应允,京师大疫,百姓疾苦,如今京师家家披麻,户户戴孝。值此之际正需朝廷安抚,臣位居东宫,理应安抚黎庶,方显天家仁德。”
听到这里崇禎帝,眉头一皱,手拍御案。
“胡闹,如今京中大疫未了,你若出宫染疾,国本动摇,朕当如何?”
“父皇息怒,臣位在东宫,有百神庇佑,诸邪不侵。况且京中流言四起,恐有奸人借疫生事,臣若亲临,可安民心。”
崇禎帝看著跪在案前的太子,摩挲著御案边角斑驳的漆面,目光落在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疏上。那里有陕西的告急文书,有户部哭穷的呈报。朱慈烺的话让他心头一动,若太子能藉此抚慰民心,对朝廷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罢了。”
他终於开口,声音里带著疲惫的妥协,
“朕许你出宫,著勇卫营抽调二百精锐组成东宫卫队。至於出宫府邸之事,便暂居朕的潜邸吧,然每日卯时须至文华殿听讲,若有违逆...”
他顿了顿,喉结滚动间咽下半句不祥之言。
朱慈烺一听心中大喜。虽然崇禎规定他每天必须入宫去文华殿听讲,但现在能出皇宫这个牢笼也算是一个好的开头了。而且还能节制两百勇卫营,连忙叩首道:
“臣,谢过父皇。”
“好了,朕允你一道手諭,你先退下吧,朕还有些奏本需要批阅,你快去见见你的母后和皇伯母吧。”
“是,臣告退。”
朱慈烺行礼退出了武英殿暖阁,
给周皇后和张嫣请安出来后的朱慈烺抬头看著北京阴沉沉的天空,总算可以逃离这个锁了他十四年的牢笼,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他得儘快离开皇宫,不然以周皇后和张嫣对他的疼爱,必然百般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