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有乃父之风(2/2)
“改革之事,看似只是文书之变,实则牵动朝堂格局。参议初入通政司,或有掣肘之处。若遇难处,可直接来东宫寻孤。“
合上奏摺,抬眼看向二人,语气转为严肃:
“不过,此事关乎朝廷政令通达,乃是国之大事,两位大人务必谨慎,切莫出了紕漏。”
张紞闻言,心头一凛,正欲应是,却又欲言又止,神色间流露出几分迟疑。
他张了张口,又合上,似乎在斟酌词句,又似有难言之隱,几次欲言又止。
朱標见他这般模样,眉心微蹙,语气放缓了几分,带著一丝不解:
“张大人但说无妨,有何顾虑,尽可直言。此刻无外人,孤只求真话。”
张紞这才像是得了赦令一般,深吸一口气,拱手道:
“回殿下,只是微臣听闻朝中,对此新政有些许非议。
有官员私下议论,说通政司不过是转呈之衙,如今却要给各部院的奏章评级断等,甚至做出摘要,实乃越俎代庖,有违祖制,坏了规矩。”
他说到此处,偷偷覷了一眼太子的脸色,见其神色並无明显变化,心中仍旧忐忑不安。
刘璟见状,適时上前一步,身形恰好挡在张紞身前,无形中缓解了他几分压力。
他声音沉稳,不疾不徐地开口道:
“张大人所虑確有其事。下官也听闻,吏部几位郎中对此颇有怨言,认为奏章乃是各部院大人呕心沥血之作,岂容通政司隨意指手画脚,妄加评断。然下官认为新政推行,阻力在所难免,这亦在情理之中,不足为奇。”
他微微一笑,话锋一转,语气中带著一丝洞察世事的从容:
“此事可先以『试行』之名推行,缓衝月余,给那些心有疑虑的官员一个適应的时间,也给通政司一个磨合完善的机会。
同时,可请都察院遣派御史,一同参与监督,每日巡视通政司的运作,监督奏章的评级与摘要过程,以示公允,打消他们的顾虑。”
刘璟语气稍顿,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话语间已透出几分锋芒:
“如此一来,若再有官员借题发挥,攻覜通政司,便可坐实其『阻挠新政』之名。
这便不再是通政司一家之事,而是朝廷纲纪问题,是阻碍陛下与殿下推行新政、整顿吏治的顽固势力了。
他们恐怕就不是抱怨几句,而是要好好思量思量自己的官帽是否还能戴稳了。”
他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给了台阶,又暗藏杀机,將潜在的反对者逼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
朱標听著刘璟的分析,一直平静的面容上,终於浮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讚赏。
他目光锐利,落在刘璟身上,沉吟片刻,嘴角微不可察地勾起:
“刘参议此言,甚合孤意。”
“分级標记与摘要制度,看似只是文书流程的调整,实则关乎朝廷政令通达之根本。参议能一眼看透其中关窍,足见慧眼独具。“
他目光温和地注视著刘璟,语气中带著期许:
“令尊当年在朝时,就以务实敢言著称。孤观参议今日所言所行,颇有乃父之风。望参议能秉持此心,为朝廷效力。“
刘璟闻言,深深一揖,声音沉稳:
“殿下谬讚,臣愧不敢当。先父在世时常教导'为官当以实心行实事',臣必当谨记教诲,尽心辅佐张大人完成改革。“
“臣,谢殿下信任。“
朱標呵呵一笑,转头看向张紞,语气带著几分考量:
“张大人,你以为刘大人所说如何?”
张紞闻言,心头大石落地,暗自庆幸刘璟的及时解围与高明策略。
他忙拱手道:
“殿下英明,刘参议谋划深远,此策確为上上之策。既能缓解眼下阻力,又能震慑那些心怀不轨之人,一举两得。臣等定当遵照执行,不负殿下所託。”
他心中对刘璟的敬佩又深了一层,这位刘参议,不仅才学出眾,更是心思縝密,手段高明,不愧是诚意伯的幼子。
朱標微微頷首,目光再次扫过二人,语气中带著决断:
“好,既然如此,此事便依刘参议之策。你们二人,即刻著手安排。通政司的改革,孤与父皇寄予厚望,务必稳妥推进,不可有丝毫懈怠。”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了几分:
“至於那些非议,不必理会。朝廷新政,总会触动一些人的旧习,甚至是一些人的利益。只要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为了百姓福祉,便儘管去做。若真有人胆敢阻挠,孤自会替你们撑腰。”
“去吧,明日早朝,父皇必会问起改革进展。孤期待通政司的好消息。“
张紞,刘璟两人躬身:“是,殿下”。
刘璟脚步比来时更加坚定。
他知道,这不仅是通政司的改革,更是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证明他刘璟,不墮父亲刘伯温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