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方向问题(2/2)
“领导,我是长影子弟,可以说从小就是躺在胶片上长大的。电影嘛,欧洲的、美国的、日本的、苏联的,基本上都看过———“
他这么说,黄震三人並不认为他是在吹牛。
越是在信息闭塞的年代,其实行业之间的壁垒也越严密。
为什么这个年代能考入专业影视学院的,基本上本身都跟相关行业有关,不见一个完全的白丁?
就因为完全的普通人,压根就没有途径接触专业的影视知识。
最多看过几部电影乐呵乐呵。
什么镜头啊、表演啊、剪辑啊、布景啊之类的,別说见过了,听都没听过。
那还怎么考?
李子成身为长影子弟,天然上就比普通人能更多地接触到电影知识,
他说这番话,谁也不认为他是在吹牛。
“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欧洲的电影,存在著一个大问题。那就是不接地气,换个说法就是脱离群眾。”
他非常清楚怎么说才能让三位领导重视起来。
这三位首先是国家干部,其次才是文化领域的掌舵人。
要只是大谈特谈艺术和技术什么的,他们未必听得懂,也未必认可。
但只需要一句“脱离群眾”就够了。
这不,黄震三人登时严肃起来。
脱离群眾,这在国家层面可是天大的问题。
“你为何会这么想?仔细说说你的观点。”
黄震在发问的时候,甚至將本子打开了,显然是要准备记录。
不但是他,贺静之和司徒惠敏也是同样的动作。
这样才对嘛。
李子成內心偷笑,组织了一下语言,开始输出自己的观点。
“欧洲的电影,相对於美国而言,过多的强调艺术性和思想性,但是他们所谓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更多的是脱离实际的形而上的东西。比如欧洲的电影过度强调所谓的艺术创新,甚至为此陷入了『为了实验而实验”误区。这种做法,是一种典型的精英主义的傲慢
说到这里,见三位领导有些憎,李子成赶忙转换了用词。
“哦,用我们的说法就是,他们的作品过於阳春白雪,从而忽略了下里巴人。”
他这么一说,三位领导一下子就懂了。
也明白了他之前提到的欧洲电影“脱离群眾”的问题。
此时结合他的理论,再回想一下看过的那些欧洲电影,他们的心中也生出了一些明悟。
“欧洲的电影人总是將艺术、思想掛在嘴边,靠著这样的言论来拔高他们的电影地位,虽然可以起到欺骗的作用,但到底是空中楼阁。这其中共有几个值得商榨的地方,我说一说,还请几位领导斟酌。”
黄震三人没有回应,但是目光灼灼的样子,显然都在认真等候。
“首先,就说艺术和思想。究竟电影要表达的艺术和思想是什么?为什么一定要是欧洲人说的才是电影的思想和艺术?那么是不是在欧洲之外,电影还可以用不同的艺术和思想表达方式?这里面涉及到意识形態的问题。谁说的艺术才是艺术?谁宣传的思想更加重要?”
黄震三人都是老革命了,听到他的话,愣是浑身打了一个激灵。
作为文化领域的掌舵人,这些东西他们还真的没有去考虑过。
不,或者可以说,是从未发现过。
他们对於意识形態领域的宣传方法,还是从前的老一套。
虽然知道电影承载著意识形態宣传的重要作用,却没有想到爭夺话语权其实是在电影之外。
李子成说的,其实也是后来许多大导演和电影团队经常会犯的毛病。
电影拍出来了,观眾不喜欢,票房不理想,批评声络绎不绝。
他们却不会反思自己的问题,反而大言不惭地指责观眾们看不懂,欣赏不了艺术,要多委屈有多委屈。
这些人里,有一些是纯粹的坏,还有一些就是真的走不出自己的圈子。
可他们的圈子是如何形成的呢?
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
基本上从他们开始接受电影教育的开端,就已经跑偏了。
后来为了在国际上出名,获得所谓的认可,不得不屈从於西方尤其是欧洲的理念,结果就渐渐变成了脱离群眾的样子。
所以在这里,李子成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课题。
电影的艺术谁说了算?
谁倡导的思想才是真的思想?
不能欧洲人说这么拍电影是艺术,那就是艺术。
事实上所谓的艺术,是最虚妄的东西,很难进行范围界定。
在这方面,美国人就做的很好,完全不理会欧洲人的那一套。
直接用强大的国力和工业实力碾压过去。
“当初在看这些电影的时候,我就注意观察过其他人的反应。许多人普遍都说,欧洲的电影没有美国的好看。这些人不是什么专业的电影专家,就只是普普通通的人。这让我不禁沉思,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或许,我们是不是被欧洲的宣传给欺骗了?”
李子成开始往更深层次引导。
“领导,我有一个建议,可不可以请我们在欧洲的同志,向欧洲民间做一个问卷调查。问问真正的普通欧洲人,他们更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也许搞清楚了这个问题,对於我们的电影未来如何发展,將会有很大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