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林月如(23)(2/2)
为了完善电影宇宙,沈善登其实做好了不及预期的准备。
就算是失败了,也是吴京没发挥好。
当然,眼下来看,还可以。
吴京镜头、调度不如科班,但是他审美和常识正常。
知道该爽的时候要爽,知道什么是美。
见吴京流露出惋惜,沈善登清楚他心里惦记着动作戏。
武道具现化这个方向,吴京比沈善登更在乎,因为看到了功夫电影的前路。
沈善登拍了拍他肩膀,安慰道:“这部戏算是限制了你的发挥,不过没关系,《锦衣卫》的剧本和前期筹备已经差不多了。”
“那才是真刀真枪,奇观尽显的武道大片,也是最不容有失的一部,到时候让你过足瘾。”
对于《嘉靖》,沈善登的定位很清晰。
一是完善“督公”系列电影的世界观,将“内气生理化”的概念更自然地融入历史背景。
二就是在竞争惨烈的贺岁档站稳脚跟,打响登峰影业的名号。
所以,即便票房最终只是中规中矩,他也有心理准备。
了解了观众的前期反馈,沈善登将目光投向那位一直安静坐着的宣发负责人。
“好了,说说看,最后阶段,我们的宣发具体怎么打?”
林月如连忙坐直身体:“老板,我们整体的宣发核心概念,定位在‘双王之战’,强调的是颜值与权谋的顶级对决。”
“宣传重点,突出‘对决’的戏剧张力。”
“主打‘颜值’和‘演技’,这两个最容易被观众理解的点。”
“主打真实历史+本土巨星+没有口音,‘黄晓明vs陈道明,荧幕颜值天板的对决!’,以及‘他赢了天下,他赢了风骨。’。”
“等到次周,口碑发酵后,再逐步引导观众深入讨论剧情内涵。”
除此之外,她还准备了一系列易于传播的热词和金句。
比如嘉靖帝的“我全都要”,以及陈道明那句掷地有声的台词,“臣守的是大明的法统,不是陛下的家事!”
沈善登听着,不由得对这个策划高看了几分。
他扭头问马有德:“有德,这套思路谁定的?挺精准啊。”
马有德笑着指了指那位负责人:“老板,就是林月如林主管一手策划的。”
沈善登这才真正将目光聚焦。
林月如穿着打扮很保守,一身职业装,长相还算清秀,但也只是普通人偏上的水平。
和娱乐圈里那些光彩照人的女明星没法比。
虽然事务繁杂,但对这个中层管理人员还是有印象的,对方是最早加入团队的几个,还能一直跟上。
现在来看,不只是跟上了他的思路,还很有进步之心。
林月如知道沈善登时间宝贵,抓住机会。
将之前已经执行的宣发策略简要复述了一遍。
从立项初期,就主打黄晓明登基时的造型,以及陈道明掌控全局的剧照。
前期预热,全力释放角色的“美”与“强”。
然后按照既定节奏,一步步释出更多剧照和物料。
“我们进行了持续的剧照轰炸。”
林月如道:“重点发布了黄晓明的‘少年天子喂兔图’、‘登基霸气回眸图’;陈道明老师的‘内阁首辅凝视图’、‘雨中独行图’。”
“还有最经典的,站在金銮殿之前,几乎所有重要角色,皆是身着华服,站位不同的海报,压迫感十足。”
“所有视觉物料,都强调电影的质感和演员的魅力,主打视觉冲击。”
“第一版预告片,我们完全聚焦于‘冲突’。”
“快速剪辑,直接对撞,将戏剧冲突拉满。”
这时,吴京也帮腔了一句:“沈导,林主管还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个‘古城墙下的《嘉靖》’主题互动活动,联合了bj、南京这几个历史名城,还有湖北当年的兴王府所在地。”
“举办露天电影展映和历史讲座,把电影营销和文化地标旅游做了深度绑定。”
林月如接过话头,补充道:“在路演安排上,我们也计划联合当地高校的历史社团、文史研究院,举办‘观影+历史沙龙’活动,既能提升格调,也能精准吸引潜在观众。”
沈善登听完,连连点头,露出赞许之色。
他不可能事无巨细负责每一部电影的宣传,也不可能指望每部电影都靠极致口碑逆天改命。
影好可破一切固然好。
但像林月如这样,有一套清晰、可复制、且贴合市场需求的方法,才是公司能够持续产出爆款的关键。
“非常好!”
沈善登肯定道,“不管这次《嘉靖》票房最终如何,光是这套宣发思路和落地执行,就非常先进,值得公司其他项目学习。”
得到大老板的当面肯定,林月如心里激动,但她还是保持了谦逊。
她是希望自己通过工作能力获得肯定的,而不是其他。
“老板过奖了。其实很多地推活动能这么顺利,还是沾了老板你和《人在囧途》的光,‘城市明信片’的美誉,让很多地方政府对我们的合作非常欢迎,给了很多支持。”
当然,情商还是要有的。
沈善登笑了笑,没再多说,他看了一眼马有德,意思很明显。
马有德微微点头,表示明白。(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