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薪火相传,静待风起(2/2)
穆青在一旁看得真切,也跃跃欲试:“不凡,快,也教教妈!”
杨不凡如法炮製,引导著母亲。穆青心思细腻,感受更为明显,那暖流流过,不仅驱寒,连常年伏案工作带来的腰背酸涩都缓解了不少,精神也为之一振。她惊喜地看向丈夫,两人眼中都充满了不可思议和浓浓的欣慰。儿子这“本事”,比他们想像的还要神奇!
轮到沈曦月时,杨不凡站在她身侧,声音放得更轻缓:“曦月,你常年在山林行走,身体底子好。试试这个步法配合呼吸…”他亲自示范了一个简单的、模仿山风掠过树梢的侧身步。沈曦月本就聪慧,加上之前被杨不凡疗伤时接触过灵力,学得极快。几个动作下来,只觉得身轻体健,气息悠长,仿佛与周围的环境都更契合了。她看向杨不凡,丹凤眼里闪著光,低声道:“不凡哥,这感觉…真好,像回到了熟悉的山里。”
“囡囡也要学!小猴子!小猴子!”小丫头早就等不及了,拿著自己的“连环画”蹦蹦跳跳。
“好,哥哥教你做小猴子!”杨不凡笑著抱起妹妹,带著她比划起那些可爱的动作,“看,小猴子挠痒痒…小猴子摘桃子…”他一边做著夸张的动作逗妹妹笑,一边再次用极其温和的灵力引导著她体內那黄豆粒大小的“小萤火虫”沿著启蒙篇的路线缓缓流动。囡囡咯咯直笑,只觉得浑身暖洋洋,舒服极了,玩得不亦乐乎。
接下来的日子,东厢房成了杨家独特的“修炼场”。清晨,天蒙蒙亮,杨爱国就在自己隔间里,对著图纸,一丝不苟地练习著《五禽导引》,动作虽然还有些僵硬,但那股认真劲儿,比他当年在部队练刺杀还专注。穆青则在准备早饭的间隙,见缝插针地练习几个舒缓的动作,感受著身体一天比一天轻盈舒畅。沈曦月更是將《山风导引》融入日常,劈柴、挑水时步伐都带著一种独特的韵律,气息绵长,效率更高。
囡囡的《灵猴戏》则成了全家人的欢乐源泉。小傢伙学得惟妙惟肖,一会儿挠头,一会儿蹦跳,奶声奶气地念著口诀,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杨不凡则在一旁,用灵力无声地滋养引导,確保妹妹的根基打得无比扎实。
与此同时,结婚的准备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著。物资虽然紧张,但在杨不凡的“巧妙”操作下(系统物资兑换、黑市易容採购),加上沈曦月从山里带来的野味山货,以及穆青的精打细算,竟也攒下了一份体面又实在的家当。一张新打的结实木床,两床厚实的新被,几件沈曦月亲手缝製的红底碎新衣裳,还有杨不凡用“特殊手艺”处理过、显得格外鲜亮耐用的搪瓷盆和暖水瓶。
“起风”的传言,如同更冷的寒风,开始在街头巷尾、工厂车间里悄然流传。杨爱国作为保卫干部,眉头锁得更紧,带回来的消息也一次比一次凝重。易中海开全院大会的次数多了起来,內容无非是“勤俭节约”、“提高警惕”、“团结互助”,但气氛却压抑了许多。贾张氏的哭穷声调更高了,秦淮茹看向杨家的眼神也多了几分复杂难明。
然而,东厢房內,却仿佛自成一个寧静的港湾。有了那“强身健体”的法门打底,一家人精神饱满,气血充盈,连带著对未来的忧虑都被冲淡了不少。杨不凡看著在灯下认真练习吐纳的父亲,看著动作愈发流畅、气色红润的母亲,看著带著囡囡“扮猴子”、笑声清脆的沈曦月,心中一片安然。
他將一块质地温润、刻著简单防护符文的玉佩(用聋老太太留下的古玉边角料炼製)悄悄放在为沈曦月准备的新衣口袋里。又在父母房间不易察觉的角落,埋下几颗蕴含微弱灵气的石子,布下了一个最基础的防护预警小阵。
薪火已悄然传递,在这山雨欲来的时代。他们或许无法改变大潮的走向,但至少,这小小的东厢房里,灯火温暖,人心凝聚。他们练著强健体魄的“功法”,备著抵御寒冬的物资,守著彼此的情意,静静地,等待著那场必將到来的风雨。而杨不凡,就是这方小小天地里,最沉稳的定海神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