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汉中之战,不远矣(1/2)
第201章 汉中之战,不远矣
时光荏苒,刘禪在襄阳格物大学堂倾注心血的第一个年头,就在忙碌与希望交织中飞快流逝。
学宫声名渐起,蒙学如火如茶,印书馆財源广进,一切似乎都走上了正轨。
然而,在这片文教昌盛的景象之下,一股强大的战爭潜流正在悄无声息地匯聚、涌动一一目標,直指北方战略要地,汉中。
汉中王府內,烛火常明至深夜。
刘备与诸葛亮的身影,频繁地出现在悬掛著巨幅舆图的密室之中。
得益於黄月英“发明”的改良纸张,此刻的军政效率已远超往年。
“孔明,你看,这是孝直(法正)从成都发来的最新粮秣测算。”
刘备將一叠写得密密麻麻的纸张递给诸葛亮,语气中带著难以掩饰的兴奋,
“若在以往,如此精密的计算,需耗时数月,竹简都要用车拉!
如今,纸张轻便,书写迅捷,算学博士辅助之下,不过旬日便已清晰列出。
依此数据,我大军出动,粮草可支撑半年有余!”
诸葛亮接过,快速瀏览,羽扇轻摇的速度都不由加快了几分,眼中闪烁著睿智的光芒:
“主公所言极是。此纸之利,確乃天助我军。
不仅粮草计算,军令传递、情报匯总、兵力调配图谱,皆因此物而焕然一新。
以往一道军令自襄阳发往江州,驛马奔驰,竹简沉重,需五六日。
如今轻纸一张,快马三日可达,且內容详尽,不易出错。
此中节省之时日,於战机而言,千金不换!”
其实不仅如此,诸葛亮还利用纸张的便利,建立起了更高效的情报分析系统。
各方细作传来的信息被迅速抄录、归类、比对,
使得曹军在汉中、关中一带的兵力部署、將领性情、粮草囤积点等情报,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晰透明。
汉中之战,近在眼前矣!
儘管刘备和诸葛亮並未將具体军事计划告知刘禪,但整日生活在王府和学宫之中的刘禪,又如何感受不到这日益紧张的战爭氛围?
他注意到,父亲召见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等人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且常常密谈到深夜。
他察觉到,府中往来穿梭的军中信使数量明显增多,且个个行色匆匆。
他从糜芳舅父偶尔的抱怨中得知,工坊的纸张大部分都被军方“强行”调走,用於绘製地图和传递军情。
他甚至发现,学宫里一些年纪稍长、来自军户家庭的预科生,偶尔会谈及家中父兄近期被调防或加紧操练的事情。
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感,笼罩在襄阳上空,也縈绕在刘禪心头。
这一日,刘禪前往王府向刘备请安,恰逢诸葛亮与法正刚从密室中出来,三人脸上都带著凝重而文隱含兴奋的神色。
“儿臣拜见父王,义父,法尚书。”刘禪恭敬行礼。
刘备看到刘禪,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温和笑容:
“阿斗来了。学宫近日如何?
“回父王,一切安好。庞公与司马先生主持编撰的蒙学教材已近尾声,长孙博士的律法科纲要也已擬定”
刘禪简要匯报著,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被父亲案头上那堆积如山的纸张舆图所吸引。
那上面密密麻麻的標记、箭头,无不指向一个方向一一北方。
诸葛亮敏锐地注意到了刘禪的目光,与刘备交换了一个眼神,微微一笑,看似隨意地问道:
“殿下近来读书,可知汉中之地利?”
刘禪心中一漂,知道这是考校,也是某种程度的暗示,他收敛心神,从容答道:
“回义父,汉中乃益州屏障,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引荆裹,西控秦陇。
得汉中,则进可图中原,退可保益州无忧。昔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其地之重,关乎国运。”
刘备闻言,眼中精光一闪,与诸葛亮、法正再次对视,皆看到彼此眼中的欣慰与惊讶。
阿斗虽沉迷学宫之事,於这天下大势、战略地理,竟也如此清晰!
“好!我儿深知大势!”刘备难得地夸讚了一句,隨即语气转为深沉,
“然虎口夺食,非易事也。曹孟德经营汉中已久,夏侯渊、张部皆乃当世名將,此战必是艰苦卓绝。”
刘禪从父亲的话语中,听到了无比坚定的决心,也听到了潜藏的忧虑与巨大的压力。
他知道,决定季汉命运的关键一战,即將到来。
他这一年的安稳办学时光,恐怕要结束了。
离开王府时,刘禪的心情沉重而又激动。
他明白,父亲和相父已经將征討汉中的准备做到了极致。
他所带来的纸张技术,无意中为这场大战增添了重要的筹码。
“战爭要来了——.”刘禪望著北方的天空,喃喃自语。
他的学宫,他的教育事业,未来是能藉助大胜的东风蓬勃发展,还是会因战爭的消耗而陷入停滯,一切都將取决於北方那片战场的结果。
他所能做的,就是继续守好他的“育才”大本营,同时,默默为父亲、为即將出征的將士们祈祷。
他知道,他选择的这条“文”路,与父辈的“武”路,终將在某个点交匯,共同支撑起季汉的未来。
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转机来的如此之快。
在学宫中,长孙无忌带给他的惊喜远不止於法学。
隨著律法科的蓬勃发展,长孙无忌展现出的卓越才能很快引起了庞德公和司马徽的注意。
这两位学宫奠基人年事已高,本就志在学术而非繁琐管理见长孙无忌处事公允、条理清晰、且深得刘禪信任,便逐渐將学宫的日常行政事务移交於他。
长孙无忌接手后,並未急於大刀阔斧地改革,而是先沉下心来,用了他最擅长的“调研”方法。
他了整整十天时间,分別与各科博士、助教、背吏、甚至负责洒扫的僕役交谈,又仔细查阅了学宫过往的帐目、记录、规章。
隨后,他才向刘禪和庞、司马二位先生提交了一份《格物大学堂事务优化疏》。
疏中精准地指出了几个可以提升效率的环节:
其一,“分科而治,统合资源”。
他指出,目前各科相对独立,但许多资源可以共享。
例如,各科所需的笔墨纸砚、基础书籍可由学宫统一採买,以量压价;
学子们的公共课程,如基础算数、四书五经等可合併授课,避免师资浪费;
学宫的藏书楼应对所有科目开放,並建立更便捷的借阅章程。
其二,“明晰章程,权责到人”。
学宫以往的管理多依赖惯例和庞、司马二人的威望,缺乏成文的规章。
长孙无忌建议制定详细的《学宫章程》,明確各位博土、助教、背吏的职责、考核方式及普升路径,
同时规范学子的入学、考勤、学业考核及奖惩制度,使一切运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其三,“开源节流,细水长流”。
他仔细核算了学宫的支出,提出了几条节流建议,如鼓励学子抄录副本以节省购书费用,废弃纸张的再利用等。
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开源”之策:律法科学子可为民间提供简单的法律文书代写与諮询;
农科培育出的良种、编写的农书可向周边农户推广换取些许资助;
甚至未来工科、医科皆可如此。
此举不仅能稍补学宫用度,更能让学子提前接触实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